蔣俊達 王苗苗 朱濱(通訊作者)
(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 江蘇 常州 213000)
感染性休克又稱膿毒性休克,是人體發生感染后出現的危重情況之一,會導致組織器官灌注不足[1]。新近研究表明腦功能障礙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常見,主要表現為神經系統和精神狀態的異常[2],或將其稱為膿毒癥相關腦病[3]。感染性休克患者伴發認知功能障礙已逐漸被臨床和學界所重視。最新研究證實在感染性患者中伴發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遠期預后較差,且并發癥的發病率隨著住院期的延長而顯著增高,給家庭和社會造成經濟負擔[4]。因此,探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發病機制及治療策略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擬通過認知功能評分對比感染性休克患者認知功能障礙是否與血清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表達有關,以期為臨床治療該類疾病提供理論依據及新靶點。
選擇江蘇省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急診醫學科、胃腸外科2016年1月-2018年12月感染性休克幸存患者78例,男性57例,女性21例,年齡為20~80歲。根據蒙特利爾認知評測量表(MoCA)和簡易智能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MSE)評估結果將其分為兩組:認知功能正常組(NC組)和認知功能障礙組(CD組)。監測患者一般生命體征,采取外周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反應(ELISA)檢測外周血清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表達。排除標準:神經及精神疾病、不能配合進行量表檢查等。所有患者均獲知情同意權,且該研究獲本院臨床研究倫理委員會批準。
參考先前文獻[5],在治療后第7d,對患者的注意力、執行能力、記憶力、語言、視結構技巧、抽象思維、定向力等11項檢查內容進行評定,總分30分。
參考先前文獻[6],在治療后第7d,對患者定向能力、復述能力、計算能力、記憶能力及結構組織能力進行評定,總分30分。
取外周血2ml,4°C 3000r·min-1,離心5min,取血清。采用雙抗體夾心ABC-ELISA法,BDNF含量檢測在450nm處測光密度(OD)值,BDNF濃度與OD值成正比,通過繪制標準曲線求出標本中的BDNF濃度。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重、平均動脈壓、去甲腎上腺素(NE)輸入速度、C-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PCT)及乳酸的表達均無顯著差異(P>0.05),而BDNF在CD組顯著下降(P<0.05)。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與NC組相比,CD組MoCA和MMSE均顯著下降(P<0.05)。

表2 兩組患者認知功能評分
患者認知功能評分MoCA與患者外周血BDNF呈顯著正相關(P<0.05),見圖。

圖 MoCA評分與血清BDNF含量相關性分析。血清BDNF含量與MoCA呈顯著正相關(P<0.05)。
感染性休克是臨床常見的一類癥候群,其主要以表現為低血壓、組織器官灌注不足等一系列癥狀,由于其病死率高,是臨床重癥醫學研究和實踐的主要方向[1]。本研究我們觀察到感染性休克易于導致患者出現認知功能評分的下降,且外周血清BDNF的含量亦呈現顯著下降,該結果提示BDNF可能參與了感染性休克伴發的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病機制中。
MoCA和MMSE是臨床常用的認知評估量表,由于其簡單易操作,在臨床實踐中獲得廣泛的應用[5-6]。然而,新近研究已關注到量表的主觀性和波動性給結果帶來的不穩定,因此尋求客觀的診斷指標顯得尤為重要[7]。BDNF是一類神經營養因子,主要分布在腦及外周血清中,參與促進神經元和突觸再生,有利于損傷的神經組織的修復[8]。本研究中我們觀察到BDNF在認知功能障礙組呈現顯著的下降趨勢,這與先前研究結果相一致。更為重要的是,BDNF的表達與認知評分呈現正相關,這表明BDNF可用于客觀診斷認知功能障礙。然而,仍需后續大量研究關注BDNF在認知功能障礙中的作用及可能機制,為BDNF用于臨床診斷認知功能障礙提供堅實的證據。
感染性休克導致的認知功能障礙是目前研究的熱點。Hotchkiss等[9]研究指出在膿毒癥相關性腦病的發病機制可能與炎癥反應的失調有關。然而本研究中,我們觀察到兩組患者的CRP和PCT的含量未見顯著的差異,這表明感染性休克伴發的認知功能障礙可能與炎癥反應的激活無關。此外,乳酸反映組織對氧的需求與血液的供氧能力是否平衡[10]。本研究中我們未發現感染性休克辦法的認知功能障礙與乳酸的異常表達相關,這提示組織的氧需平衡關系不是認知功能障礙發病的主要病因。
因此,感染性休克可引起認知功能障礙,其發病機制可能與BDNF的表達下降有關。后續研究可進一步觀察外源性補充BDNF是否有利于感染性休克伴發認知功能障礙的治療,以明確BDNF在其中的確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