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梅
(昭通市中醫醫院 云南 邵通 657000)
作為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肛腸疾病,直腸脫垂大約在肛腸疾病中的發病率為0.4%~2.1%,患者長時間直腸脫垂狀態會使得陰部神經受損,最終引發肛門失禁癥狀。針對肛門脫垂患者,臨床主要采用開腹直腸補片懸吊固定術進行治療,然而該種手術方案手術過程中引發的出血量相對較多,且患者術后非常容易出現感染癥狀。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持續發展,腹腔鏡直腸補片懸吊固定術因其創傷小、出血少、并發癥發生率低以及恢復快等諸多優勢,越來越受到臨床的認可[1]。為進一步探討腹腔鏡直腸補片懸吊固定術的臨床優勢,本研究系統對比了腹腔鏡直腸補片懸吊固定術與開腹直腸補片懸吊固定術治療直腸脫垂的臨床效果,現針對相關內容進行如下分析。
選擇昭通市中醫醫院2017年2月-2018年4月行腹腔鏡直腸補片懸吊固定術治療的23例直腸脫垂患者作為觀察組,選期同期行開腹直腸補片懸吊固定術治療的23例直腸脫垂患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中男19例,女4例;年齡26~68歲,平均年齡(53.7±8.6)歲。對照組中男20例,女3例;年齡25~67歲,平均年齡(53.5±8.4)歲。
針對觀察組,采用腹腔鏡直腸補片懸吊固定術進行治療,給予患者全麻,選擇頭低足高截石位,針對腹腔進行探查之后,進行上拉直腸,同時把直腸游離到肛提肌位置,這個過程需要保護骶前靜脈叢、周圍神經。游離直腸后間隙,采用腹膜帶在直腸側后壁位置進行縫合固定處理。針對對照組,采用開腹直腸補片懸吊固定術進行治療,同樣選擇全麻方案,在患者腹正中行15cm的切口,游離到直腸后,把直腸、乙狀結腸固定在周圍組織上面,針對松弛的肛提肌、盆底筋膜,同樣需要進行縫合處理,對于冗長的直腸、乙狀結腸進行切除處理。
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并發癥發生率。手術指標主要包含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手術時間對比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P<0.01)具有顯著性差異,見表。
表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s)

表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s)
組別n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h)術后排氣時間(d)住院時間(d)觀察組2331.45±11.061.74±0.638.51±2.856.53±1.66對照組2363.68±15.491.76±0.6513.15±3.298.27±1.62 t 21.3670.3169.3644.147 P<0.01>0.05<0.01<0.01
對照組共計發生5例肺部感染、4例切口感染、2例切口疼痛以及1例肛門會陰疼痛,并發癥發生率為52.17%(12/23);觀察組共計發生1例肺部感染、1例切口感染、1例切口疼痛,并發癥發生率為17.39%(4/23)。差異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133,P<0.05)。
直腸脫垂對應的病因相對較為復雜,手術是臨床治療的首選方案。但傳統開腹手術本身存在風險大、并發癥多等缺陷,導致患者預后情況不夠理想,尤其是對于老年直腸脫垂患者來說,本身的耐受性相對較低,再加上各項功能的衰退,傳統開腹手術存在巨大的制約[2]。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持續發展,腹腔鏡手術因其創傷小、出血少、并發癥發生率低以及恢復快等諸多優勢,已經成為臨床治療直腸脫垂患者主要的手術方案。
腹腔鏡直腸補片懸吊固定術本身是經腹直腸后懸吊固定術的一種優化,其本身是在腹腔鏡下操作直腸與骶骨進行選調固定,亦或是游離到直腸及系膜后壁位置,針對直腸與系膜后壁到盆壁進行重新縫合,使得該組織能夠重新形成粘連狀態,能夠有效避免直腸脫垂的復發。基于直腸高位懸吊與直腸系膜后補片進行粘連處理,不僅能夠有效避免直腸脫垂癥狀,同時能夠有效防止腹瀉、便秘等癥狀的產生,手術造成的創傷小,對患者機體免疫系統造成的影響小,在老年直腸脫垂患者中也具有良好的適應性[3]。
本組研究數據中,采用腹腔鏡直腸補片懸吊固定術的觀察組,其各項手術指標、并發癥發生率均優于采用開腹直腸補片懸吊固定術的對照組。提示,針對直腸脫垂患者,腹腔鏡直腸補片懸吊固定術能夠有效縮短手術指標,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對患者預后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