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舟
(舟山市普陀區東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檢驗科 浙江 舟山 316100)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病,其屬于慢性代謝性疾病,病理特征以高血糖為主,病因主要與患者自身體內胰島素分泌相關,多見因胰島素分泌缺陷和胰島素抵抗缺陷等因素發病[1]。糖尿病隨著病程的遷延可對其的眼部、腎臟、心臟及神經系統等造成損傷,可導致患者合并多種功能障礙,嚴重影響其生存質量和健康水平,甚至可致殘致死,對其生命安全具有較高危害性[2-3]。因此,早發現早診治是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的主要方式,也是降低患者殘疾率的關鍵。常規檢驗和生化檢驗是臨床診斷常用方式,在糖尿病診斷中應用也十分廣泛,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基于此,本文對常規檢驗與生化檢驗用于糖尿病診斷的臨床價值進行對比分析,具體內容如下闡述。
本研究納入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診斷的186例疑似糖尿病受檢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128例經確診為糖尿病患者;男性受檢者97例,女性受檢者89例;年齡最小的42歲,年齡最大的61歲,平均年齡(53.61±2.47)歲。納入標準:參與研究前未接受過糖尿病相關篩查者;臨床資料齊全者。排除標準:處于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婦女;意識障礙者;精神疾病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嚴重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和功能不全者。本研究已經醫學倫理委員學會審核批準,且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
常規檢驗:(1)檢驗方法:采集受檢者的20ml尿液樣本進行檢驗診斷,主要對其尿液中的尿糖和尿酮體進行觀察,運用尿液分析儀(武漢科爾達醫療科技有限公司,URIT-1500)進行檢測,檢測結束后在對其尿液樣本進行鏡檢,應用顯微鏡(廣東源興光學儀器有限公司,YVF系列)進行檢測;(2)診斷標準:尿酮體檢測結果為“+”,尿糖檢測檢測結果為“+”,則可認為其存在糖尿病。
生化檢驗:(1)檢驗方法:采集受檢者的5ml空腹靜脈血進行檢驗診斷,主要對其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進行觀察,運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德卡精密量儀(深圳)有限公司,HF-120)進行檢測,空腹血糖采用氧化酶法進行檢測,糖化血紅蛋白應用親和層析法進行檢測;診斷標準:空腹血糖≥11.1 mmol/L,糖化血紅蛋白>6%,則可認為其存在糖尿病。
觀察兩種診斷方式的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準確率、靈敏度和特異度,陽性預測值=真陽/(真陽+假陽)×100%;陰性預測值=真陰/(真陰+假陰)×100%;準確率=(真陽性+真陰性)/總例數×100%;靈敏度=真陽/(真陽+假陰)×100%;特異度=真陰/(真陰+假陽)×100%;對其診斷臨床價值進行對比分析。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常規檢驗檢出真陽93例,假陽11例,真陰47例,假陰35例;生化檢驗檢出真陽128例,假陽1例,真陰57例,假陰0例。
通過對兩種診斷方式的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觀察發現,生化檢驗的較高,且與常規檢驗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診斷方式的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
通過對兩種診斷方式的診斷準確率、靈敏度和特異度觀察發現,化檢驗的較高,且與常規檢驗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種診斷方式的診斷準確性、靈敏性和特異度(%)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病,屬于代謝性疾病的一種,其病理特征為高血糖,發病人群以中老年人為主,多數主要是因為患者胰島素分泌功能障礙導致,或是其胰島素生物作用受損,或是兩者合并導致。糖尿病患者血糖長期處于較高水平,若未及時發展接受治療,對其血糖水平進行控制,可累及其機體各項功能障礙,尤其是其眼、腎、心、血管及神經等器官和系統影響最為嚴重,該疾病具有極高的致殘率。因此,糖尿病早發現早治療才可使得其治療有效性提高,更好的促進其生活質量的提升。
常規檢驗是以往糖尿病診斷方式,主要通過對其的尿糖和尿酮體這兩項指標進行觀察。尿糖是指人體尿液中的葡萄糖,正常健康人的尿中含有的葡萄糖是非常的少的,一般方法時檢測不出來的,一般當人體血糖水平超過160~180mg/d才可導致葡萄糖從尿中排除,形成尿糖[4]。尿酮體是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羥丁酸的總稱,其主要是人體內脂肪代謝過程產生的中間產物,正常情況下在尿液中的含量極低,且常規檢驗是檢測不出來的,一般檢出其水平為陽性結果多數是因為人體的糖代謝障礙分解增加或是其糖尿病酸中毒時引起的,從而導致其酮體合成速度快于組織利用速度,使得其體內的尿酮體水平提升,引起酮尿癥,且一般出現這種情況時患者情況都不是很樂觀,病情較為嚴重,需及時接受治療[5]。這兩項尿檢指標在糖尿病篩查的常規檢驗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從本次研究結果可看出,常規檢驗在糖尿病診斷中的臨床價值并沒有生化檢驗高,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診斷準確率、診斷靈敏度和診斷特異度均顯著低于生化檢驗,差異顯著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造成這一差異主要是因為尿糖說容易受食物的營養,不排除受檢者接受檢查前攝入糖分過高的的食物,導致其體內血糖水平處于較高的水平,從而形成尿糖[6]。而尿酮體水平陽性結果還與其養不良等情況相關,若受檢者存在營養不良情況,也可影響檢驗結果,從而使得診斷的準確率降低[7]。
從本次研究結果可看出,生化檢驗在糖尿病診斷中的臨床價值較高。生化檢驗采用的血檢法進行檢驗診斷,對于糖尿病篩查主要是觀察其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進行診斷。空腹血糖是指人在空腹狀態下的血糖水平,但該指標容易受患者飲食控制的影響,若患者的飲食控制良好,其該項指標會處于相對正常水平,因而容易漏診[8]。因此常需要聯合糖化血紅蛋白檢測,該項指標被稱為糖尿病臨床診斷的金標準[9]。糖化血紅蛋白主要存在血液中,是血清中的糖類與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結合形成的產物,其形成過程屬于一種不可逆的糖化反應,其反應過程較為緩慢且具有持續性,其不受患者空腹、飲食、胰島素及抽血時間等因素的影響,主要與受檢者的血糖濃度和血糖與血紅蛋白接觸的時間相關[10-11]。因此糖化血紅蛋白對糖尿病診斷價值極高,與空腹血糖聯合進行生化檢驗可更好提升其臨床診斷的準確率,為糖尿病診斷篩查提供準確有效的依據。
綜上所述,通過觀察常規檢驗與生化檢驗在糖尿病中的臨床診斷結果發現,兩種診斷方式均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但生化檢驗較于常規檢驗的臨床診斷價值較高,其臨床診斷的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準確率、靈敏度和特異度均較高,可為糖尿病臨床診斷提供準確有效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