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燕文 周澤鋼 楊戟 郭紅纓
(邛崍市中醫醫院 四川 成都 611530)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膚病,目前在我國具有較高的發病率。由于病毒具有親神經性,感染后可長期潛伏在神經元內,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感冒、發燒時,病毒再次生長增殖,并沿神經纖維移至皮膚,使受侵犯的感覺神經神經元引起相應部位出現紅色簇集水泡和皮膚產生強烈炎癥,并伴有明顯疼痛感。該疾病隨著年齡的增大發病率不斷升高[1]。目前臨床多采用低濃度局部麻醉藥行神經阻滯治療,可有效緩解疼痛,地佐辛屬于阿片類鎮痛藥,本文旨在評價地佐辛在帶狀皰疹神經痛神經阻滯治療中的應用價值,以我科室收治的44例帶狀皰疹患者為研究對象,報告如下。
以2017年8月-2018年8月我科室收治的44例帶狀皰疹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治療組男患10例,女患12例,最小年齡40歲,最大年齡78歲,平均年齡(60.4±1.5)歲,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Ⅰ級6例,Ⅱ級11例,Ⅲ級5例,頭頸、上肢部4例,胸腹部15例,骶尾部、下肢3例。對照組男患9例,女患13例,最小年齡41歲,最大年齡77歲,平均年齡(60.5±1.6)歲,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Ⅰ級7例,Ⅱ級12例,Ⅲ級3例,頭頸、上肢部5例,胸腹部13例,骶尾部、下肢4例.兩組帶狀皰疹患者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
納入標準:(1)自愿加入本研究,簽署同意書,(2)VAS評分>7分,(3)無嚴重合并癥;排除標準:(1)穿刺部位感染,(2)長期服用鎮痛藥物,(3)合并惡性腫瘤,(4)存在精神病史。(5)有嚴重的心肺合并癥,(6)血小板減少、凝血功能異常
對照組帶狀皰疹患者采用利多卡因+曲安奈德行神經阻滯治療,治療組帶狀皰疹患者使用利多卡因+曲安奈德+地佐辛行神經阻滯治療,患者入室后行心電圖、血氧飽和度及血壓監測。根據皰疹和疼痛部位,確定將被阻滯的責任神經。胸腹部采用胸椎旁神經阻滯或肋間神經阻滯,行胸椎旁神經阻滯先確定阻滯范圍上、下各擴展一個間隙,取側臥位,于疼痛區域中心胸椎椎體棘突上緣及上、下椎體的棘突上緣椎旁2~2.5cm處于做標記,常規皮膚消毒,局部麻醉皮丘,穿刺針垂直刺入皮膚,此時將針尾連接有生理鹽水的注射器緩慢進針,直至針尖觸及椎板外側,固定針體穿刺深度標志物,距皮膚1~1.5cm處將針退至皮下,改變進針方向,沿椎板外緣緩慢進針,如針尖刺透肋橫突韌帶進入椎旁間隙,感覺阻力消失,同時針體標志物觸及皮膚,回吸無血、無氣、無腦脊液時注射配制好的鎮痛液5ml,(對照組:2%利多卡因3ml+羅哌卡因2ml+維生素B121mg+曲安奈德10mg+生理鹽水7ml;治療組:2%利多卡因3ml+羅哌卡因2ml+維生素B121mg+曲安奈德10mg+地佐辛5mg+生理鹽水6ml),阻滯3個點共15m。行肋間神經阻滯,沿腋后線確定神經穿刺點,用手指固定進針點,做一皮丘,用短針頭連接注射器,垂直進針至肋骨外側面,使針尖滑至肋骨下緣,再稍進針,當阻力消失,回吸無血、無氣,注入藥液[2]每點3ml(對照組:2%利多卡因2.5ml+維生素B120.5mg+曲安奈德5mg+生理鹽6ml;治療組:2%利多卡因2.5ml+維生素B120.5mg+曲安奈德5mg+地佐辛5mg+生理鹽水5ml)。頭頸部采用頸叢、頸椎旁神經阻滯,頸椎旁神經阻滯定位:在胸鎖乳突肌后緣中點,捫及頸4橫突,垂直進針抵得骨質,稍退針,回抽無血、無腦脊液即可注射藥物,鎮痛液配方同胸椎旁。上肢采用臂叢神經阻滯。骶尾部、下肢采用腰椎旁神經阻滯。腰椎旁神經阻滯:取側臥位,在穿刺的腰椎棘突尖旁開1.5~2cm,方法、鎮痛液配方同胸椎旁。
①各時點疼痛評分,阻滯前(T0),阻滯后即刻(T1),阻滯后2 h(T2)、6h(T3)、24h(T4)、48h(T5)疼痛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定,評分越高,疼痛感越強;②不良反應情況,指惡心嘔吐、呼吸抑制等[3]。
采用SPSS24.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各時點疼痛評分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使用t檢驗;不良反應情況為計數資料,組間比較使用χ2檢驗。當數據對比P<0.05,兩組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帶狀皰疹患者T0、T1時點疼痛評分對比無統計意義,P>0.05;治療組帶狀皰疹患者T2、T3、T4、T5時點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數據見表。
表 各時點疼痛評分對比(±s,分)

表 各時點疼痛評分對比(±s,分)
組別 n T0 T1 T2 T3 T4 T5治療組 22 8.15±1.22 2.05±0.65 2.67±0.38 3.07±0.28 3.17±0.29 3.11±0.24對照組 22 8.19±1.23 2.03±0.67 3.59±0.56 4.22±0.55 4.55±0.50 3.99±0.26 t 0.11 0.10 6.38 8.74 11.20 11.67 P>0.05>0.05 <0.05 <0.05 <0.05 <0.05
兩組帶狀皰疹患者均未出現呼吸抑制等重大不良反應,治療組帶狀皰疹患者1例出現惡心,占比5.00%,對照組帶狀皰疹患者0例出現惡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出現概率對比無統計意義,P>0.05,χ2=1.03。
帶狀皰疹好發于免疫力低下的中老年人,發病機制尚未完全弄清,可能與周圍神經病變、中樞神經異常及精神因素有關,國際上治療帶狀皰疹的方法有多種,但單一治療方案未能有效緩解疼痛,因此多采用綜合治療的方法。神經阻滯的作用機制為阻斷痛覺向中樞的傳導,可快速消除疼痛,有效增強患者治療耐受;阻斷疼痛的惡性循環;阻斷交感神經,擴張血管,使神經的營養狀況改善。臨床經驗顯示,多次阻滯可增強止痛效果,且止痛持續時間較長。地佐辛是新型阿片類鎮痛藥物,鎮痛作用及持續時間與嗎啡接近,相關研究表明,地佐辛誘導身體依賴的能力有限,成癮性低,止痛效果良好,副反應較少。
本研究通過數據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兩組帶狀皰疹患者T0、T1時點疼痛評分對比無統計意義,P>0.05;治療組帶狀皰疹患者T2、T3、T4、T5時點疼痛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出現概率對比無統計意義,P>0.05。提示帶狀皰疹神經阻滯治療中加入地佐辛可有效提升鎮痛效果,作用機制可能為藥物通過外周神經膜后被阿片結合蛋白轉運至脊髓背角的結合位點,產生鎮痛作用。
綜上所述,地佐辛在帶狀皰疹神經痛神經阻滯治療中的應用價值顯著,可有效提升鎮痛效果,安全性良好,但因觀察例數較少,有待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