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婷 原艷波 武櫻 胡軍平 王川 張麗軍
(1 長治愛爾眼科醫院斜弱視與小兒眼科 山西 長治 046000)
(2 長治愛爾眼科醫院屈光科 山西 長治 046000)
(3 臨汾愛爾眼科醫院斜弱視與小兒眼科 山西 長治 046000)
(4 長治愛爾眼科醫院白內障科 山西 長治 046000)
(5 長治愛爾眼科醫院視光科 山西 長治 046000)
(6 山西省眼科醫院小兒眼科 山西 長治 030002)
弱視是指眼部無器質性病變,在某些功能性因素的作用下而造成遠視力≤0.8且無法矯正的患者。兒童是斜視、屈光參差等癥狀的高發群體,據不完全統計[1],我國弱視病癥的發生率為3.5%,弱視增加兒童斜視發生風險的同時,也會對其中其視力水平造成嚴重損傷,造成患兒不能實現雙眼單視,干擾立體視覺的建設進程,影響患兒的日常生活質量與心理健康水平。本次研究選擇50例弱視患兒的臨床資料,對比常規療法與綜合療法的應用效果,具體如下。
選擇2017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50例弱視患兒,(1)入選標準:符合全國斜視弱視學組的評價標準,且經全面檢查后確診;均是中心注視;患兒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2)剔除眼部因器質性病變造成弱勢者。分為(甲組、乙組)兩組,甲組(n=25)男12例,女13例;年齡(7.8±1.5)歲;單眼弱視9例,雙眼弱視16例;弱視程度:輕度8例,中度11例,重度6例。乙組(n=25)男10例,女15例;年齡(7.5±1.8)歲;單眼弱視10例,雙眼弱視15例;弱視程度:輕度9例,中度12例,重度4例。兩組患兒以上資料經對比分析,有可比性(P>0.05),可進一步比較。
甲組給予常規療法治療,具體是在經常規眼科檢查后,為患兒佩戴度數適宜的眼鏡,并聯合適當遮蓋。乙組予以綜合療法治療,具體內容如下。
1.2.1 經眼科常規檢查 在沒缺患兒眼底無器質性病變,用1%阿托品眼膏散瞳,3次/d,連續進行3d后進行驗光,結合檢查結果為其提供度數適宜的眼鏡,囑患兒家屬每隔0.5~1.0年帶領患兒重新驗光配鏡,以調整治療計劃。
1.2.2 遮蓋治療 其作用在于解除注視眼對弱視眼的抑制作用。針對單側眼弱視患兒,需遮蓋健側眼,3歲患兒,連續遮蓋3d后打開1d,4歲患兒,連續遮蓋4d后打開1d,以此類推。針對兩眼弱視矯正視力相相差>2行者,建議采用雙眼交替遮蓋方法治療。采用遮蓋療法治療過程中,均需結合患兒年齡因素設定健眼遮蓋時間與復查周期,例如3歲患兒復查時間應<3周,4歲患兒可間隔1個月。
1.2.3 目的訓練 結合注視性質、中心注視等,應用視覺刺激療法進行訓練,每次持續時間按約為20min,1次/d,聯合穿珠子、描紅、十字繡、剪紙等精細作業項目,特殊患兒可增設多媒體網絡訓練。
1.2.4 增視儀 采用多色光閃爍增視儀對弱視患兒進行治療,1次/d。每隔1~2個月復查1次,結合患兒病情調整治療方案。
1.2.5 針對合并斜視的患兒,在弱視基本治愈、療效鞏固3個月后,建議及時進行矯正治療。
1.2.6 定期復查 開始治療時每月均要進行1次復查,連續治療半年后改為3~6個月復查1次。
結合全國兒童弱視、斜視防治組制定的標準診斷方案,擬定①痊愈:治療后視力恢復到正常年齡視力(≤3歲為0.5,4~5歲為0.6~0.8,6~7歲為0.8,>7歲為0.8~1.0);②好轉:治療后視力未恢復到正常水平,但和治療前相比視力增加≥2行;③無效:為達到以上評價標準或出現視力減退。用痊愈+好轉統計總有效率。治療前后,用眼科多功能檢查儀分別檢測兩組患兒圖形視覺誘發電位(P-VEP),指標是P100潛伏期與波幅。
本實驗使用SPSS21.0軟件包,計量資料用t值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若P<0.05,則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乙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0%,甲組為72.0%,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
治療前,兩組患兒P100潛伏期與波幅無顯著差異(P>0.05);經6個月治療后,兩組患兒P100潛伏期均減縮,P100波幅均增加,乙組患兒以上兩項指標改善比甲組更優(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P-VEP檢測情況比較 (±s)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P-VEP檢測情況比較 (±s)
組別nP100潛伏期(ms)P100波幅(mV)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乙組25101.4±4.394.7±3.35.2±1.78.6±2.6甲組25101.3±4.498.1±3.65.4±1.86.3±2.1
弱視是指兒童視力系統在發展過程中,因為部分因素的阻礙、抑制或干擾等,導致兒童視力系統在發育過程中存在障礙或有退化跡象,主要有色覺、形覺、光覺、空間立體覺等情況。弱視兒童的治療過程實質就是給予患兒適當刺激的過程,進而排除處理干擾因素,使患兒視力水平得到符合開展視功能訓練標準,最大限度的糾正、改善視力系統在發育過程中存在的障礙或退化等現象[2]。
伴隨著臨床研究深度的拓展,針對弱視治療方法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績,綜合療法在本病治療領域有廣泛應用,其將多種增視方法整合應用,最大限度將各類療法的優越性發揮出來,進而獲得更佳的治療效果。很多研究指出[3],綜合療法能促使各種治療方法互為補充,和紅閃、光刷等單一治療方法相比較,能夠更好的建設視功能。屈光狀態是促進弱視產生的直接因素之一,故此在弱視治療中,應加強眼科常規檢查,特別是屈光檢查,以及時矯正、有效治療,促進弱視患兒正常視功能水平的恢復與提升進程。遮蓋療法是治療弱視的簡單有效方法之一,其可解除刺激主視眼對弱視眼造成的抑制作用,可單獨應用或和其他療法聯合應用。目力訓練有益于視覺發育與視力水平的提升。增視儀的應用,可促進視網膜黃斑區的視細胞興奮,進而提升視力水平[4]。
在本次研究中,乙組患兒接受6個月綜合療法治療后,總有效率高于甲組,P-VEP改善效果優于甲組,差異均有較明顯的統計學意義。這提示了綜合療法在弱視兒童治療中應用的可行性與有效性。回顧本次研究歷程,筆者認為弱視只要能夠及時發現、綜合治療、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就能有效的協助患兒提升視力水平,在加大觀察例數的前提下值得在基層醫院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