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煦
(天全縣中醫醫院足踝外科 四川 雅安 625500)
對人體來說,足踝關節至關重要,承擔著人體負重的功能。由于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其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民勞動強度相對較高,因此足踝關節部位有著很高的發病率,尤其是嚴重創傷性關節炎,不僅發作起來疼痛難忍,同時在治療中有著很大的難度[1]。傳統的治療方法僅能緩解疼痛,并不能從根本上改善足踝功能。在此形勢下,踝關節融合術應運而生。
選取我院骨科在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120足踝部嚴重創傷性關節炎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硬幣投擲法將其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名患者。對照組中男39人,女21人,平均年齡(30±1.5)歲,平均病程為(10±2.5年);觀察組中男37人,女23人,平均年齡(32±1.2)歲,平均病程為(12±2.3年)。兩組患者均自愿參與研究,且一般資料差異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
在實際治療中,對照組患者實施開放踝關節融合術治療手段,觀察組患者實施關節鏡下微創踝關節融合術治療手段。觀察組具體治療方法為:①術前讓患者保持仰臥位,對其血管神經的狀態進行記錄,并實施硬膜外麻醉;②手術中對患者持續生理鹽水灌注。置入關節鏡觀察患者關節腔,清理患者關節碎裂軟骨、壞死物、增生水腫滑膜等[2]。露出脛骨和足踝遠端,去除軟骨下1~2mm部位。在關節面能夠良好咬合的情況下,以克氏針對頸距關節交叉貫穿并固定。利用套管將異體骨填充進踝關節融合部,填充完全后沿著克氏針加入2枚空心螺釘固定;③縫合切口、包扎。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骨性融合率及踝關節評分的差異性。
數據均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處理,以(%)表示計數資料,以(±s)表示計量資料,分別進行卡方檢驗和t檢驗;計算所得P<0.05則說明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在術后半年骨性融合率更高(P<0.05),詳細數據見表.

表 兩組骨性融合率對比[n(%)]
在接受手術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踝關節評分為(91±1.5)分,對照組患者踝關節評分為(83±1.2)分,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當足踝部嚴重創傷性關節炎發作時,患者會出現活動受限、關節劇烈疼痛、關節退化等癥狀,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救治任其發展,最終會導致患者足踝關節嚴重受損,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惡劣影響。
對于足踝部嚴重創傷性關節炎的傳統治療方法有手術、非手術、藥物、理療等,但效果皆不盡如人意。但若采取踝關節融合術的方法,則能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改善足踝功能[3]。通過本文的研究也可得知,對足踝部嚴重創傷性關節炎患者提供關節鏡下微創踝關節融合術的治療方法,治療效果更佳、患者術后半年的骨性融合率能達到83.33%,且安全性更高,能顯著改善患者的足踝功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