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光 李星運
(大理市第一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 云南 大理 671000)
對顱腦外傷患者應用丙泊酚或者右美托咪啶進行鎮痛及鎮靜治療,雖然會有顯著效果但是也互有利弊[1]。但是若不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患者又會因躁動、疼痛、延遲拔管等產生消極的影響。故此,本院開展了此次不同用藥方式的對比研究,旨在進一步明確兩種藥物各自的優缺點,為臨床科學用藥提供可借鑒的參考,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2017年2月-2018年4月期間收治的62例ICU顱腦外傷患者進行此次研究,按照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均分A組和B組,各31例。其中男29例,女33例;年齡在19-47歲之間,平均為(34.2±2.8)歲。兩組一般資料的比較上沒有顯著區別(P>0.05)。
所有患者在實施完開顱手術轉入ICU之后,皆予以不間斷的機械通氣及心電監護,同時予以枸櫞酸芬太尼鎮痛、脫水、止血、抑酸、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治療。
1.2.1 A組 予以該組靜脈注射丙泊酚(生產廠商:四川國瑞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30115)鎮靜,負荷量為1mg/kg,然后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持續的靜脈泵注,調整范圍在0.3~4.8mg/kg·h之間。
1.2.2 B組 予以該組注射鹽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生產廠商: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33331)鎮靜,負荷量為1μg/kg,于10分鐘內完成,然后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持續的靜脈泵注,調整范圍在0.2~0.7μg/kg·h[2]。
對兩組患者藥物達標時間進行記錄并比較;記錄兩組出現的不良反應人數及種類,計算不良反應發生率并比較;記錄兩組拔管時間并比較。
此次研究所得數據均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采用%表示不良反應發生率,行χ2檢驗;采用(±s)表示達標時間及拔管時間,行t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A組達標時間短于B組且差異顯著(P<0.05);兩組拔管時間比較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藥物達標時間及拔管時間比較(±s,min)

表1 兩組藥物達標時間及拔管時間比較(±s,min)
組別例數達標時間拔管時間A組310.74±0.1432.07±1.38 B組318.48±1.4231.40±2.60 t 30.2021.267 P 0.00000.230
A組出現的呼吸抑制人數多于B組,而B組出現的心動過緩人數多于A組且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
顱腦外傷患者一般情況下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躁動、疼痛等不良表現[3]。臨床上較為常用的鎮靜鎮痛藥物為丙泊酚和右美托咪定。前者具有起效快、蘇醒快的優勢,如負荷量使用時能夠有效降低γ-氨基丁酸受體敏感度,從而對中樞神經產生抑制作用,故具有良好的催眠及鎮靜效應;后者可有效抑制交感神經,穩定循環系統,患者用藥后可維持一部分的大腦功能,對患者呼吸頻率及血氧飽和度的影響也都比較小。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A組達標時間短于B組且差異顯著(P<0.05);A組出現的呼吸抑制不良反應人數多于B組,而B組出現的心動過緩不良反應人數多于A組且差異顯著(P<0.05)。提示丙泊酚的鎮靜速度更快,可結合患者實際病情優先選用,但達到相應負荷量之后存在一定的短時呼吸抑制不良反應,應重點關注此點,而對于右美托咪定的使用應明確患者是否存在心動過緩以及心排血量低狀況,避免出現血壓降低或者心率減速的不良情況。文獻報道芬太尼復合丙泊酚麻醉下顱腦手術拔管時間為(26±11)min。擇期行開顱手術患者手術結束前半小時泵注右美托咪定鎮靜,術后拔管時間為(44.12±6.53)min。術前、術中泵注右美托咪定鎮靜可改善擇期行開顱手術術后拔管時間[4]。兩種藥物麻醉后拔管時間皆較短,與本組觀察結果相一致。
綜上所述,對ICU中顱腦外傷患者應用丙泊酚或者右美托咪啶鎮靜,皆能達到比較理想的鎮靜效果,均有利于縮短機械通氣患者的脫機拔管時間。但兩者各自存在不同缺陷,因此要結合患者實際病況對用藥方案酌情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