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德財 陳艷 曹鳴菲
(成都市簡陽市川空人民醫院 四川 成都 641400)
幽門螺旋桿菌(HP)是在胃黏膜上皮和黏膜間寄生的一種革蘭氏陰性桿菌,會對胃黏膜組織細胞造成嚴重的破壞,使胃炎、胃潰瘍、非潰瘍性消化不良等許多胃部疾病被引發。能夠對消化道疾病患者進行及時和有效診治的前提條件是準確檢測HP,因此選擇有效安全的檢測方法極為重要。本文通過對該病患者使用碳14呼氣檢驗對HP感染進行檢測的效果進行探討,結果報告如下。
將2017年5月-2018年7月本院收集治療的消化道疾病患者選取80例作為臨床觀察對象。根據隨機法分成每組各40例的觀察和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接受Giemsa染色檢測,在胃鏡下將患者的胃竇黏膜組織攝取,經過Giemsa染色后通過電子光學顯微鏡下對幽門螺旋桿菌是否被染色進行觀察。觀察組患者采取碳14呼氣試驗檢測,使用的試驗儀器為深圳海得威HUBT-20P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儀,尿素[14C]膠囊作為碳14試劑,接受檢測的患者在用餐后2h或清晨空腹狀態進行測試。進行測試前患者首先使用清水漱口,將1粒尿素[14C]尿素膠囊使用涼飲水送服,靜坐15min后,接受測試的患者含住集氣卡進氣口向內吹氣,中途可以換氣,嚴禁倒吸,當集氣卡指示窗口內指示劑由橙紅色變成黃色時停止吹氣(約1~3分鐘),若超過3分鐘變色不全,亦停止吹氣,此時集氣卡吸收飽和,并不影響測試結果。在HP檢測儀中放入集氣卡,將檢測儀自動顯示出的檢測結果進行詳細觀察并記錄,碳14CMP≥50時則表示檢測結果呈現陽性。檢測結果呈現陽性的患者服用鉍劑四聯或PPI三聯,進行HP根治治療。檢測結果呈陰性的患者根據胃鏡的檢查結果進行治療。
統計并比較兩組患者使用不同檢測方法的HP檢測結果。
文章數據用SPSS22.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χ2檢驗,若P<0.05,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HP陽性檢出率分別為87.50%和85.00%,兩組檢出率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1。

表 觀察和對照兩組患者的HP檢測結果[n(%)]
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微厭氧、對生長條件有十分苛刻要求的螺旋形細菌。該病包括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發的消化道潰瘍、胃炎、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該病導致的不良預后是胃癌,作為最常見的細菌病原體之一,幽門螺旋桿菌在人體胃幽門部位生存。這種細菌感染首先會使慢性胃炎被引發,導致胃萎縮和胃潰瘍,嚴重情況會發展成胃癌。消化道潰瘍和慢性胃炎患者普遍的臨床癥狀為:食后上腹部感到不適、疼痛和飽脹,常常伴有如腹脹、反酸、食欲減退等其他不良癥狀,某些患者還會有反復發作性的劇烈腹痛、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等情況。對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患者及早發現并使用抗菌素及時有效的殺滅,對胃癌的控制和預防作用積極[1]。
當前大多數醫院對HP檢測的方法主要還是借助胃鏡將胃黏膜組織獲取,通過病理切片染色后分析確定,這種方法的陽性檢出率高、敏感度高,但由于侵入性檢查會在一定程度上給患者帶來痛苦,同時可能造成交叉感染。而碳14呼氣試驗可以將患者整體胃腔HP感染的狀況體現,避免由于分布不均勻的活檢標本造成的假陰性結果。標本采集的次數與時間、胃排空時間、碳14尿素在胃內的分布、使HP受到影響的藥物等均會使碳14呼氣實驗檢測結果出現偏差。呼氣試驗通過對HP尿素酶含量高的特點讓患者口服微劑量14尿素,胃中由于感染HP形成的尿素酶分解為氨與碳14標記的CO2氣體,通過將碳14標記的CO2氣體含量收集分析,可以判斷出是否有HP感染。碳14呼氣試驗有放射性,半衰期為5730年,平均輻射能量50keV,峰值80keV,目前沒有明確的對人體損害的報道,輻射劑量不大。但是人體攝入14C原子后可能和12C原子一樣參與人體細胞內堿基的合成,人類基因的基本分子構成是堿基[2],因此碳14C從高能衰變進入低能態期間,原子自身的不穩定性和能量射線可能會導致基因突變。同時使用該方法要注意避免可能導致假陰性檢測結果的因素:接受檢測的患者近一個月內使用了如抗生素、鉍劑等對HP進行抑制的藥物[3];近一周內受檢者有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史;接受檢測時受檢者的胃中有食物,并不是空腹狀態,碳14尿素膠囊口服后難以接觸胃黏膜。綜上所述,碳14呼氣試驗檢測法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檢查,患者不會感到任何痛苦,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也不存在,同時該方法安全快捷、操作簡便,是HP感染診斷和隨訪的重要方法,可以與胃鏡檢查進行互補,對HP感染的檢測和治療后的隨訪與復查尤其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