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超群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消化科 重慶 400014)
兒科疾病中常見消化性潰瘍,分析病因,與患兒心理精神因素、生活習慣等關聯較大,呈現周期性發作,復發率較高[1]。本組研究課題是研究消化性潰瘍患兒采取護理干預對治療依從性及療效的提升作用,入組80例患兒,報告如下。
由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臨床診治的消化性潰瘍患兒中抽取80例,患兒家長均簽訂了知情同意書,根據數字表法分組,40例實驗組患兒中男女比30:10,年齡4歲~13歲,平均年齡6.9歲,病程4個月~2年,平均病程1.2年;40例對照組患兒中男女比29:11,年齡3歲~12歲,平均年齡6.8歲,病程5個月至3年,平均病程1.3年。兩組患兒入組數據對比差異無顯著性,P>0.05。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對患兒臨床癥狀及體征進行觀察,做好患兒用藥指導,回答患兒家長提出的問題,做好各項基礎護理干預。
實驗組實施護理干預:(1)檢查護理。若患兒出現嘔吐、上腹部不適、反酸等臨床癥狀,考慮消化道潰瘍,應及時給予患兒實施胃鏡檢查,檢查前,積極溝通患兒家長,告知患兒胃鏡檢查必要性及診斷意義,引導患兒家長有效安撫患兒情緒,促使患兒積極配合檢查。(2)用藥護理。選擇留置針時,確保型號合適,盡力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促使患兒抗拒治療心理有效減輕,選擇靜脈時,原則是不影響患兒活動。若患兒需采取口服用藥,應詳細告知患兒家長藥物名稱、用藥方法、作用及注意事項等知識,叮囑患兒家長監督患兒用藥,嚴格遵醫囑,幫助患兒規律用藥。(3)心理護理。護士應加強溝通患兒,對患兒心理進行充分了解,提供針對性心理護理[2],促使患兒不良情緒有效緩解,引導患兒治療依從性有效提高。(4)疼痛護理。由于患兒伴隨腹部疼痛癥狀,再加上年齡較小、自制力不強,患兒積極配合治療的可能較低。因此,護士可利用講故事、播放動畫片等辦法轉移患兒注意力,促使患兒疼痛有所減輕。若患兒出現劇烈疼痛,應立即溝通醫生,為患兒提供對癥處理。(5)飲食及生活護理。患兒存在不同程度營養不良及胃腸功能減弱,因此,護士應在充分了解患兒身體狀況的前提下,為患兒進行營養狀況評估及專業飲食指導,告知患兒家長為患兒提供蔬菜、米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患兒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促進患兒生活規律、運動規律、飲食規律,促使患兒治療療效有效提高。
護理1周內癥狀基本消失,為顯效;癥狀明顯改善,為有效;不符合以上標準,為無效。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治療依從性、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表 兩組患兒治療依從性、總有效率比較
臨床治療消化性潰瘍患兒時,用藥品種繁雜,服藥時間較長,因此,患兒治療依從性普遍較低。臨床實踐得出,為消化性潰瘍患兒提供常規護理,不能有效提高患兒治療依從性,分析原因,與小兒心理及智力不健全存在關聯,因此,臨床上對如何有效提高患兒護理質量進行了研討。
目前,臨床上主要利用護理干預對消化性潰瘍患兒治療依從性及療效進行提升,效果理想。護理干預具有針對性及綜合性[4],可有效滿足患兒各項護理需要,可從疼痛、心理、飲食、生活、用藥等方面提升患兒治療依從性,可促使患兒護理質量有效提高。護理期間,護士應關注患兒心理變化及營養狀況,糾正患兒不良飲食習慣、運動習慣及生活習慣,疏導患兒不良情緒,做好各項檢查配合,監督患兒按時、按量用藥,同時,護士應告知患兒家長檢查必要性、遵醫囑用藥重要性及相關疾病知識等,促使患兒家長積極配合各項治療及護理。
本組結果:實驗組患兒治療依從性、總有效率均明顯更高。結果證實,消化性潰瘍患兒采取護理干預,可行性較高。
綜上,消化性潰瘍患兒采取護理干預的護理效果較為理想,對明顯提升治療依從性及療效存在積極作用,值得臨床推薦。臨床后續研究中可擴大樣本選取數量,對護理干預措施進行完善及優化,增加本組研究臨床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