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成香
(大慶市讓胡路區銀浪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黑龍江 大慶 163412)
兒童肥胖影響兒童生理及心理的正常發育,由于長期攝入的營養超過身體代謝需要,使多余的能量便轉化為脂肪貯存于體內,而導致肥胖[1]。治療主要是控制飲食,加強運動,消除患兒心理障礙,并配合藥物治療等。現對兒童單純性肥胖癥患者的臨床護理及健康指導進行分析如下。
選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單純性肥胖癥兒童30例,為觀察組,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4~17歲,平均年齡13.5±4.5歲;其中重度肥胖8例,中度肥胖 9例,輕度肥胖者13例。同時選取同期體重正常同齡兒童30例為對照組,期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4~16歲,平均年齡12.5±3.8歲。觀察兩組兒童護理干預前后體格指標和血脂情況進行對比。
1.2.1 護理觀察 監測血糖、血脂,定時監測患兒血糖及血脂,并做好護理記錄。觀察患兒心率、血壓變化,有無心悸、心律不齊、血壓增高等異常變化,以免有發生心衰的危險。嚴密觀察患兒的呼吸,監測動脈血氧飽和度,尤其注意觀察在夜間睡眠時有無呼吸暫停現象,一旦發現立即報告醫師,做好搶救準備[2]。觀察患兒進食情況,有無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狀,發現膽結石及膽囊炎及時處理。處于生長期的兒童,體重嚴重超重,過早過多地行走,易引起下肢畸形;觀察有無關節疼痛、膝內翻、膝外翻及股骨頭有無壞死現象。
1.2.2 飲食管理 為了使肥胖兒童減肥,必須限制飲食以使兒童的每日能量攝入低于身體消耗的總能量。在兒童的成長和發育期間,所需營養素的量相對多于成人。如果長期過度限制飲食,就會產生影響。目前主張肥胖兒童的飲食構成是以碳水化合物為基礎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應該滿足孩子的食欲而不會引起饑餓感。用餐次數不宜過少,每餐的食量應合理,必要時兩餐之間可給低熱量的零食。
1.2.3 做好體重的監測 體重不宜突然減少過多,最初應控制體重的增加,后來逐漸減肥。當體重降至同年齡正常值的10%以上左右時,可以不用嚴格限制飲食。
1.2.4 維生素及礦物質補充 食物應以蔬菜,水果,米飯和面食為基礎。加入適量的蛋白質,如瘦肉,魚,蛋,豆類及其制品。限制脂肪和根部食物攝入量。
1.2.5 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必須得到父母的長期合作,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吃零食,并鼓勵孩子堅持飲食療法的信心,以取得滿意的效果。
1.2.6 運動 制定運動計劃,增加能量消耗,是減輕肥胖人群體重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限制飲食的同時,還必須增加鍛煉。兒童在運動時通常會出現呼吸短促,并且運動起來很笨重不愿動,應該選擇容易堅持的運動并增加他們對運動的興趣[3]。運動量根據孩子的耐受性逐漸增加。堅持每天運動長達1小時或多一點。
1.2.7 心理護理 家長應避免對子女的肥胖過分憂慮、對患兒的進食習慣經常指責而引起患兒的精神緊張。引導患兒正確認識自身體態改變,幫助其建立信心,消除因肥胖帶來的自卑心理,鼓勵患兒參與正常的社交活動;引導患兒參與制訂飲食和運動計劃,以提高他們堅持控制飲食和運動鍛煉的興趣。
肥胖度為(體重-標準體重)×100%/標準體重;重度肥半為>50%,中度肥胖為30~50%;輕度肥胖為20~30%。所有患兒均經1年的隨訪。
觀察組護理前身高,體重、肥胖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正常兒童,護理后較護理前有明顯的降低,見表1。

表1 肥胖兒童護理前后身高、體重及肥胖度變化情況
對兒童的血脂水平進行比較,觀察組護理前血脂各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護理后血脂水平,護理后TG和LDL-C顯著低于護理前,HDL-C明顯提高,見表2。

表2 肥胖兒童護理前后血脂變化情況
父母過分關注孩子的肥胖,到處尋求醫療,經常責怪孩子的飲食習慣和過度干預,這很容易導致精神壓力,甚至是對抗。應幫助父母分析兒童肥胖的原因,減輕孩子的心理負擔,增加社會交往,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父母應鼓勵孩子建立信心和長期堅持。學齡期主要是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偏食,避免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實施生長發育監測,定期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