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切爾·卡萊爾 璐璐

全世界的家長都希望,與子女溝通時,少嘮叨不吵鬧,孩子們就會乖乖地上學、寫作業或整理自己的房間。臨床心理學家吉納維芙·馮洛博士指出:“很多家長管教子女時總是陷入一種惡性循環:讓孩子去做事總是起于說教哆嗦,止于大吼大叫。久而久之他們發現,只有大吼大叫,他們的孩子才聽話。”
在育兒指導課上,心理學家朱莉·賴特和希瑟·特金遇到了許多對孩子不聽話非常之苦惱的家長,“家長們讓孩子去做事時,未必一開始就想大吼大叫,但如果孩子對家長的話沒有反應,他們就不知如何是好了。”2018年夏天,新書《現在開始這樣說——解決所有育兒難題》出版發行,旨在幫助家長解決親子溝通中遇到的問題。書中提到了7種與孩子溝通的方法,包括降低聲調、先共情再提出要求,提供“沒有選擇的選擇”,避免重復嘮叨,以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去表達及尋找合適的時機等。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專家是如何建議的吧。
當家長被指出,他們同孩子說話時的聲調又高又尖非常刺耳時,常常自己也非常吃驚。朱莉·賴特說:“很多時候,我們同孩子說話的方式是我們無論同誰講話都不想見到的——嗓門兒又大,聽上去又刻薄。聲調決定了一切。”她建議:“與孩子溝通的理想語調是把聲音和調門兒降低幾度,聽上去要既溫暖滿懷善意,又要堅定不懦弱。聲音里務必要剔除惱羞成怒的成份。或許一時無法掌握,但加以訓練,你會發現,你不會再為對著孩子大吼大叫而后悔難過了。”
要求孩子做事,想讓孩子聽話的關鍵是,先要在感情和精神上與孩子取得共鳴,“與孩子同頻是非常重要的哦。”賴特說。如果你想讓孩子到桌前吃飯,或要求他們把吃完的碗碟放入洗碗機,你可以用這樣的開場白:“我知道你現在想看電視,但是……”“這種方式可能聽起來有些嬌寵溺愛,父母們常抱怨他們根本沒時間考慮這些,他們只想讓孩子按照他們的要求行事,但是這種方式真的非常奏效。”賴特說,“如果你設法同這些小家伙們產生共鳴,他們會更加愿意與你溝通,更能接受你提出的要求。只需體貼地多說一兩句話,無需花費很長時間,而且你的要求不變,他們仍然要完成你的指令。”
倘若你溫柔而堅定的要求被孩子屏蔽了,他們無動于衷,那么對于低齡幼兒提供一種看似他們有選擇權的方案,可以很好地達到你的初衷。譬如,當孩子在商店中執意想要某樣東西時,你可以說:“寶貝兒,我們是手拉手地走出去,還是我抱著你出去呢?”賴特說:“這種方法并非永遠奏效,有時你已經把他們扛在了肩膀上,他們卻仍然哭鬧不止。但是,假如你能夠保持平靜——我知道這聽上去很難辦到,但這樣做的好處是,這種狀況可能再也不會發生了。因為他們會發現,即使躺在地上打滾兒,主動權仍然掌握在爸爸媽媽的手里。如果你發現局面有些失控,你則需要耐心等待,待孩子激動的情緒緩和——等待大概90秒吧。”當然,“沒有選擇的選擇”策略,也適用于大一些的孩子,比如你想讓他們完成以下事項,“你想現在打掃你的房間還是吃過飯再打掃啊,寶貝?”“你想洗碗還是熨衣服呢?”
“青少年們通常會把自己聽到的內容進行過濾和加工。”青少年心理學家約翰·科爾曼博士說。他編寫的《為什么我上中學的兒子/女兒不理我?》的升級版圖書也已上市。答案其實顯而易見,諸如此類的問題“你的作業做得怎么樣了?”只會為你帶來許多麻煩。“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們可能把這句話理解為‘我在問你話,因為我要監督你完成作業。即使父母的原話和想要表達的意思并非如此。”所以說,在我們開口前,先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想象他們是否能夠接受我們說話的方式。我們說話的時機是否合適,還是過一會兒再說效果更好?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去說會不會更好?
“一旦家長開始對著孩子喊叫,孩子們就會無視他們的存在,因為孩子們下意識的反應是‘又來了!”馮洛博士說,他的新書《快樂父母,快樂娃》已于去年出版。他建議,如果與孩子處于一個房間,并且互相有眼神交流,話語和指令一定要簡潔。“比如,說‘吃飯了,要好過一長段啰嗦解釋的話語,那樣的話,只會令孩子走神,對你不理不睬。”另外,“一個指令下達后,要暫停一會兒,好讓孩子的大腦處理和應對這一指令。讓他們重復一下你說了什么,也有助于他們的大腦分解加工指令。”科爾曼博士寫道。
只有在時機合適的時候,與孩子的對話才會順利進行。“孩子放學回來一進家門就撲向他們問東問西這件事,對家長們來說太誘人了。但是這卻是與孩子交流的最差時機。因為他們需要時間從一天的學習生活中放松出來。”馮洛博士說。懂得給青春期的孩子們一些個人空間則更加重要,科爾曼博士說:“如果你想跟孩子討論一件事,不要說‘我們需要談談……應該說‘我很關心……我們找個時間聊一聊吧。這種方式使得孩子可以選擇交談的時間,給予了他們一定的自主權。”
家長們很容易掉入不直接表達不滿,言語卻充滿被動攻擊性的怪圈,說出這樣的話,‘你覺得你已經花費足夠時間學習了嗎?與諷刺、嘲弄、貶低和憤怒等表達方式的毀滅性相比,被動攻擊一點都不遜色。相比之下,直接表達你的想法的效果更好,科爾曼博士建議:“如果你擔心他們沒有好好做作業,你完全可以這樣說,‘我知道你不想聽這些,但是我很擔心你的功課,因為這事關你的學習問題。這件事與我無關,我只是關心你。”清晰的表達出這并不是你的計劃中的一部分,你只是在關心對他來說至關重要的事。“這樣一來,孩子不會覺得學習只是遵從父母之命,可以增加他們在學習上的主動性,也不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成了被審問的對象——聽命行事和接受審問可是青春期少年最反感的兩件事。”
[譯自英國《泰晤士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