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爭光
摘 要:地域中醫流派的研究在中醫學界逐漸興起,其研究方法多為定性分析。該文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構建知識圖譜,對地域中醫流派的研究狀況進行了數據挖掘,探究了研究熱點與研究結構,并做出以下分析:地域中醫流派間的個性與差異正可引發爭鳴,促進中醫理論體系的豐富和完善,是研究的價值所在。而在流派內部,這種個性又表現為流派各分支間的共性。目前的研究多以流派人物為著眼點,這往往導致對流派內共性研究的忽視。流派通過兼容并蓄不斷發展壯大,這時流派共性很難體現在某一學術思想上,故更應注重地域相關因素的研究,如歷史、地理、文化及習俗等,目前的研究對此涉及得還遠遠不夠。
關鍵詞:地域中醫流派 共詞分析 知識圖譜 地域相關因素
中圖分類號:N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2(b)-0249-03
地域中醫流派是在歷史、地理、文化及習俗等地域相關因素影響下形成的中醫學術群體,目前中醫學界對其研究主要涉及新安醫派、孟河醫派、上海醫派、嶺南醫派、吳門醫派、龍江醫派、錢塘醫派、八桂醫派、燕京醫派、湖湘醫派、永嘉醫派、盱江醫派、齊魯醫派、長安醫派等[1-3]。
研究地域中醫流派,有利于豐富與完善中醫理論體系、促進中醫學術傳承、提高臨床療效,從而推動中醫事業的發展。有鑒于此,筆者通過文獻檢索,構建知識圖譜,對該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結構進行了數據挖掘,以期為今后研究提供參考信息。
1 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
選用CNKI數據庫,在中醫藥分類下,以各流派名稱與 “醫派”“流派”“學派”“醫學”“醫家”等的結合為檢索詞進行期刊檢索,如孟河醫派、孟河醫學、孟河醫家。對于名稱不統一的流派,分別以不同名稱進行檢索并將檢索結果合并,如吳門和吳中。并排除通知、教育、教材等文獻。
1.2 研究方法
關鍵詞可以看作文獻主題內容的濃縮。在一研究領域,兩個關鍵詞出現在同一文獻的頻次越多,則關鍵詞所代表的主題內容的關系就越緊密。由此,在統計關鍵詞頻次的基礎上構建聚類圖、多維尺度圖譜、共現網絡圖譜,以反映該領域研究主題間的親疏關系,展現該領域的研究結構和核心。筆者通過4個步驟完成分析:(1)檢索文獻和導入題錄數據;(2)統計關鍵詞頻次和構建共現矩陣;(3)通過共現矩陣構建知識圖譜;(4)對所得結果進行分析。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總體態勢
研究論文數量在各流派間的分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域中醫流派研究的總體態勢。根據從1980年1月1日至2008年3月1日的檢索結果,各流派的研究論文數量如下:新安醫派320篇、孟河醫派183篇、上海醫派95篇、嶺南醫派91篇、吳門醫派53篇、龍江醫派40篇、錢塘醫派14篇、八桂醫派11篇、山陽醫派7篇、燕京醫派5篇、永嘉醫派5篇、湖湘醫派5篇、盱江醫派4篇、長安醫派3篇、齊魯醫派3篇。因篇幅所限,以下研究分析茲以新安醫派和孟河醫派為例著重說明。
2.2 高頻關鍵詞
從檢索結果導入題錄數據,抽取關鍵詞并統計頻次,高頻關鍵詞見表1。
2.3 聚類和多維尺度分析
聚類和多維尺度分析常用來研究某學科領域的研究主題結構。聚類分析通過聚類算法使關系密切的主題聚集成類團。多維尺度分析在近似保持原數據關系的前提下把高維數據映射到低維空間,并通過空間距離反映主題之間的親疏關系。筆者在統計關鍵詞頻次的基礎上構建共現矩陣,并通過共現矩陣生成關鍵詞聚類樹狀圖和多維尺度圖譜,分別見圖1和圖2。
將聚類樹狀圖和多維尺度圖譜進行比較,尋找共通之處,并以此為線索分析新安醫派和孟河醫派的研究結構:(1)新安學派:①總論。對新安醫學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特色進行研究,關鍵詞如新安醫學、學術思想、固本培元。探討徽商文化在新安醫派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影響,關鍵詞如徽商。②分論。對個病進行研究,關鍵詞如中風。對個醫進行研究,其中對程杏軒、程國彭的研究更偏重其學術思想;對汪昂、汪機、孫一奎、鄭重光等的研究學術思想和臨床特色并重;對程從周、吳澄等的研究側重其對某一疾病的論治。(2)孟河醫派:①總論。對孟河醫派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特色進行研究,并多以孟河四大家中的費、馬、丁為著眼點,而較少涉及巢氏。其中,丁甘仁、費伯雄常被并論,二者在多維尺度圖譜上距離較近。關鍵詞如孟河醫派、學術思想、中醫藥療法。②分論。對個病進行研究,關鍵詞如婦科。對個醫進行研究,其中費伯雄、丁甘仁、費繩甫、馬培之在一大聚類中,因其共屬孟河四大家,且費伯雄、費繩甫為祖孫;賀季衡和單兆偉在一大聚類中,因賀季衡為孟河醫派馬氏流派丹陽支干創始人,而單兆偉乃賀氏弟子張澤生之傳人,脾胃學術思想是其特色。③數據挖掘。關鍵詞數據挖掘、關聯規則、聚類算法形成一個小聚類。在多維尺度圖譜中馬培之與此小聚類距離較近,表明數據挖掘技術在馬培之研究方面有了一定的應用。
2.4 共現網絡圖譜
關鍵詞共現網絡圖譜常用來發現某學科領域的核心主題。筆者通過高頻詞共現矩陣生成共現網絡圖譜(見圖3)。可以看出,新安醫派研究的核心關鍵詞新安醫學、新安醫家、汪機、孫一奎、學術思想;孟河醫派研究的核心關鍵詞為孟河醫派、醫案、學術思想、中醫藥療法、費伯雄、丁甘仁、馬培之、單兆偉。這表明:(1)新安醫學、新安醫家和孟河醫派為醫派研究的標識性關鍵詞。(2)學術思想的研究處于醫派研究的核心地位。(3)新安醫派和孟河醫派的研究多以醫派的人物為著眼點。
3 結語
綜上所述,筆者有以下思考與建議:
(1)知識圖譜可以使人直觀的獲取研究領域的信息。但中醫流派研究的理法方藥常熔為一爐,且圖譜生成算法會有誤差,所以知識元的聚合分類難免出現模糊不清甚至不符合實際的情況。研究者需結合其他信息以彌補知識圖譜的不足之處。
(2)地域中醫流派研究的相關論文是學術研究成果、臨床經驗的重要載體,論文發表情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域中醫流派研究的狀況。可以看出:新安醫派和孟河醫派可歸于第一類,為地域中醫流派的研究熱點;上海醫派、嶺南醫派、吳門醫派、龍江醫派可歸于第二類,是地域中醫流派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其余醫派的研究還沒有充分展開,有待于深入挖掘。
(3)地域中醫流派的研究多以流派人物為著眼點,這有利于個家學術的挖掘和臨床經驗的傳承。但在個性研究的同時,容易忽略流派的共性研究,如地域相關因素和共通學術思想的研究。
在中醫的大體系中,流派的共性往往又屬于個性。例如,同一疾病在不同地域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病機,并對應不同的典型治法。這種個性和差異正可引發學術爭鳴,促進中醫理論的豐富和完善,是流派研究的價值所在。
(4)中醫流派若要發展壯大,必然要有兼容并蓄的學術氣度。如新安醫派的發展“表現為動感的多流線狀態”,自宋代至清代見于記載的醫家達800余人,醫著達800余部。在這種情況下,流派共性很難體現在某一學術思想上,故更應注重地域相關因素的研究,如歷史、地理、文化及習俗等。目前,地域中醫流派的研究對此涉及得還遠遠不夠。
參考文獻
[1] 劉桂榮,李成文,戴銘.中醫學術流派概說[J].中醫藥學報,2013,41(9):1-4.
[2] 鄭洪.小者小異,大者大異——論地域中醫流派的分化與拓展[J].中醫雜志,2017,58(9):729-732.
[3] 皓戀,王振國,張豐聰.歷史地理學視野下的地域性中醫學術流派研究[J].中醫雜志,2017,58(20):1716-1719.
[4] 王鍵,牛淑平,黃輝.新安醫學的成就與貢獻[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3,28(1):14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