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蘋
摘 要: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教育文化氛圍,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載體。校企合作是推進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高職院校應在自身文化軟實力構建過程中更好地加強“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斷創新形式、改革內容、豐富載體,加大校企文化的融合力度。該文在分析高職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基礎上,在校園文化層面融入工匠精神,通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建3個方面分析校企文化融合的路徑。
關鍵詞:工匠精神 企業文化 校園文化 融合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2(b)-0236-02
1 基于工匠精神培養的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性
1.1 高職院校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的精神理念。我們所強調的工匠精神,更注重的是一種務實創新、踏實專注、恪守信譽、精益求精、專業敬業等行為準則的綜合體現。“工匠精神”是現代職業教育的精神標桿引導,是職業教育文化軟實力的象征。將工匠精神融入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有利于高職院校升華校園文化品質,也進一步推進職業院校改革創新發展,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模式。
1.2 高職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性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本質要求,是實現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校企合作呼喚校企文化融合,學校將企業文化所注重的敬業、嚴謹、持之以恒、團結協作、專注等精神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中,以“企業文化”熏陶師生,促進產教融合。優秀的企業文化正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把企業所崇尚的質量文化、效率文化、工匠精神等融入滲透到辦學核心理念中。
培育優秀的工匠,是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共同目標。通過校企文化融合,使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滲透到校園文化,同時校園文化也會對企業文化發揮輻射和促進作用。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與企文化之間雖然有眾多差異,但兩者在育人目標上是高度契合的,兩者之間是可以相互聯系、互為促進,以培育優秀工匠。
就業是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的紐帶。通過就業這根紐帶,幫助學生完成從“校園人”到“職業人”的華麗轉身。高職畢業生帶著校園文化的元素投入工作崗位,必將為企業賦予更多的活力。同時,校園文化中引入企業文化,有利于高職教育培育更多有較強職業感、使命感的匠人,為更好地服務于企業,奉獻社會奠定基礎。加強校企文化融合,構建融合平臺,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增強職業核心競爭力,實現校企合作的無縫對接。
2 當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特點和發展現狀
和許多普通高校相比,我國的高職教育僅經歷了二三十年的發展時間,歷史積淀不夠,文化底蘊也不夠深厚。當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同質化現象嚴重,模仿多、創新少。部分高職院校把校園文化建設重心放在物質文化層面,忽略了精神、理念層面的內容;片面強化制度管理,注重制度約束,導致校園文化缺少人文關懷。有關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建設缺乏全盤系統的規劃,學生難以對校園文化產生認同感,也不利于工匠精神入腦入心。
高職院校可以通過與企業舉辦各種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在文化活動實踐中領會職業精神、工匠精神等。如將行業企業大師、技術能手請進校園,或成立大師工作室,或進行學術講座、技藝展示等,展示這些大師的職業風采,讓學生從這些成功的“工匠”身上真切地體會到職業的榮光、自豪,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技術、鉆研技術的熱情。
3 基于工匠精神培養的高職院校校企多文化融合的路徑
3.1 以校企精神文化融合為核心
在與企業精神文化融合方面,高職院校根據企業需要,主動適應社會和企業,將企業優秀文化引入學校的同時,也讓學生走出去,到企業感受他們的職業文化,實現校企精神文化的有機融合。為加強與行業、企業和市場的銜接,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借鑒企業精神文化,如企業核心價值觀、企業精神、經營理念等。為使企業文化成為在校學生知識結構體系的一部分,把企業文化教育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中,從而使學生提前對企業產生積極認同。為發揮校園文化對于工匠精神的載體作用,舉辦優秀校友專題報告,組織社會成功職業人士進行經驗分享和工作展示,推進學生職業素質養成。為弘揚中國傳統工匠文化,融入區域文化特點,深化區域人文精神培育,組織傳統文化及區域文化講座、論壇和展示。
3.2 以校企制度文化融合為保障
高職院校制度文化是學校精神文化的具體表現,起著規范學校所有教職工的作用,保證教育教學活動有條不紊、張弛有度,包括規章制度、道德規范、人際交往方式、文體活動方式等。事實上,企業除了要求求職者理論知識扎實、專業技能過硬以外,更看重的是他們的職業精神和責任態度,這也正是工匠精神所要求的內涵。工匠精神對于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創新具有重要意義,高職院校將工匠精神融入高職辦學的全過程,將精益求精的質量意識貫穿于職業教育教學的各項制度中,同時,建立健全各類運行制度,推動科學、規范、細致、嚴謹的工匠精神培育。引導學校所有成員在各自的崗位上踐行工匠精神,給學生起到模范、表率作用,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和教育學生。因為職業院校具有“職業性”的特點,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將企業的相關管理制度融入到學校管理制度中,通過制度執行和實施來體現職業文化內涵。根據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在學校內部管理上借鑒并引進現代企業化管理,如引入企業競爭、獎勵、管理機制等。
3.3 以校企行為文化融合為載體
職業院校應開展以宣傳行業文化和企業文化為主題的各種校園活動,通過宣傳行業文化、企業文化,凸顯了職業特色,營造職業氛圍,著力打造蘊涵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這樣才能讓工匠精神在職業院校生根發芽。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主動吸引企業文化進校園,充分利用校企共建的各種校內實訓基地和“校中廠”等教學實踐模式,進行校園人文景觀的整體規劃與設計,融入企業文化,讓學生置身于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能感受到以工匠精神為內核的物質文化的熏陶。利用教學大樓、實訓基地、圖書館、廣場等公共建筑,建設有行業、專業建筑特色的文化標識,實現校園文化與行業、專業的有機融合,使置身于校園中的師生對行業、企業有更多的直觀印象,從而加深對專業的認識,鐘愛自己即將從事的職業。此外,按照企業生產要求營造真實的企業生產環境,開展技能訓練;把企業產品加工列為實訓教學項目課題,變教學任務為生產任務,變技能訓練為產品加工。并將弘揚工匠精神與學生第二課堂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促使學生入腦入心,促進自身的成長與成才。
4 結語
綜上所述,校企文化融合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工程,需要校企雙方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文化融合模式,對于高職院校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打造辦學特色,具有重要意義。在文化育人思想的指引下,將工匠精神融入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對學生的職業操守、職業素養、職業精神產生潛移默化的引導,著力培養一批能夠專心專注于職業崗位、產業發展的未來“大國工匠”,既是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需要,也是高職院校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 “工匠精神”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引發代表委員熱議[EB/OL].新華網,2016-03-07.
[2] 吳高嶺,余敏.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多元融合的意義及途徑[J].湖北社會科學,2013(5):171-174.
[3] 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22):66-69.
[4] 馮莉群,李志誼,李云雷.企業文化引領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24):37-38.
[5] 周正賓.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銜接路徑研究[J].當代職業教育,2014(1):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