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彥峰
當人們聽到特斯拉CEO馬斯克的豪言壯語,看到英偉達CEO黃仁勛手里的自動駕駛芯片之后,面對無人駕駛技術的未來,大多數的人會深信不疑,相信真正的無人駕駛技術終將實現。
在萬眾創業中,其實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夠扛起理想的重任并走向成功。然而,無論成功與否,這些創業者都一樣背負著出發前的憧憬和夢想,砥礪前行。
在物流業,無人駕駛技術這塊領地同樣吸引著眾多創業者,這個領域留下的想象空間有很多。但是,無人駕駛的實現要面臨巨大的成本壓力和基礎建設難度。“沒有一家公司能夠單獨完成自動駕駛”。在物流業這句話同樣適用,無論是初創公司,還是主機廠,抑或是科技巨頭們,對于這項技術的高期待與高投入的同時,彼此間不斷以合作的方式推動自動駕駛,也是這項技術日漸成熟的原因所在。
現在,瞄準在物流業實現無人駕駛的諸多企業,都在同往一個目標——在深耕的細分化場景中真正實現無人自動駕駛。對此,SAE訂立了一個自動駕駛分級的標準,用L0到L5把駕駛自動化的程度分屬等級,這也正是國內的公司推出L3甚至L4級別自動駕駛車輛消息所印證的。
無論是哪一個級別,技術才是企業能否突破當前所限向更高級別邁進的關鍵要素,這也意味著是否離真正的無人自動駕駛更近了。
眾所周知,科技讓物流從自動化邁向了更高級別的自動化AI階段。也許很多人不知道手機的語音系統是基于AI開發的,但是像蘋果的Siri、谷歌的Assistant一樣,AI已經實實在在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在技術專家們看來,自動化遵從的是人為設定好的程序,而AI則能夠模擬人類思考和學習的能力。更為具體地講,自動化執行的是人們給它的命令,應用在簡單的、重復的、有規律的場景,比如碼頭;而AI,則能夠在有限的人為命令條件下,執行更多復雜的工作,應用在隨機的、不可控因素多的領域,比如開放道路上的自動駕駛。
因此,自動駕駛要應對復雜的、不可控因素多的開放道路交通,只有高級別的AI技術才有能力實現,而不是有限算法的自動化工程。有能力實現最高級別的無人駕駛系統,和其它輔助駕駛和自動化應用在技術方面是有差異的。
國內一些展現在公眾面前的自動駕駛項目在技術專家們眼里還只是自動化階段,而不是高級別的AI所要實現的,但是無疑這也是更多的科技公司正在努力攻克的目標。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2017年的數據顯示,國內物流企業中的藍領,即理貨員、裝卸工、司機、收派員等,占到行業總人數的60%~70%,而辦公室白領,即接單、調度、統計、客服等人員則占到20%~30%。這些人力工作在未來都有可能被高智能的AI取代。
同樣在技術方面,在商用車(卡車)領域,自動駕駛必須的線控系統,普及情況也很差,乃至于有些技術方案,不得不使用電機或者機械臂直接去打方向盤或者踩油門,而不是通過電信號直接控制轉向和加速、制動。
在國內,還沒有出現一家規模以上的、專事卡車底盤控制的供應商。商用車的底盤線控化主要依靠國外的Tier-1在推動。不過,國內已經開始出現這一方面的創業公司,比如中云智車,將打造商用車的線控底盤作為了一個專門的創業項目在進行。
與此同時,著眼更長遠的未來,自動駕駛和車輛的電動化密不可分。但是目前我們所看到的電驅技術并不成熟,現有鋰電池的技術充電方式沒有辦法從能量密度和充電效率上雙重滿足需求。目前也只有是氫能源技術能滿足,但是這個需要時間的培育。目前物流自動駕駛技術在這一代還是先從柴油動力做起自動化,同時跟進氫能源的技術。這也是基于時間與成本考量下國內眾多創業型公司所采取的策略,隨著未來氫能源電池技術的成熟,去緊密地跟進屬于下一代電驅動的卡車技術。
眾所周知,高人力成本,是物流公司重資產模式下的另一個重擔。發展自動化和AI技術,不單對于物流企業來說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時也是降低社會物流總費用的技術發展趨勢。
但是,浸染物流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公司在憧憬未來的愿景并為之努力前行,在豎起“為物流解決成本問題”這桿大旗的同時,要直面的也是自身總體成本過高如何收回技術投入的難題。如果是體制內進行產品研發,最為強調的是可靠性,但對于要進入市場的眾多產品,其自身的可靠性和成本便具有了同等的重要性。
記者在調查中得知,物流自動駕駛的無人車在成本上往往更高,尤其在干線物流與封閉場景兩個領域,由于車體通常較大,需要更多的傳感器,因此占大頭的傳感器成本,物流自動駕駛車輛會大增。曾有某自動駕駛卡車創業公司的高管告訴記者,僅是在封閉場景運行,其卡車傳感器成本就達到了20萬。如果要在開放場景運行,無人卡車的傳感器還要進行升級,成本還會翻倍增長。
這無疑也是一個“燒錢”的領地,這也充分說明了眾多進入的創業型科技公司大都擁有深厚背景的原因了,京東、阿里、順豐等不用話說,智加、嬴徹等大都擁有強大的股東背景,有的股東擁有資金優勢,有的股東以技術見長,有的股東擁有更多的基礎資源。
這天然注定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講述中,各創始人不約而同地提起自身的經歷,每一家都有被“封神”的坐標,代表了眾多企業所遭遇的挫折。但今天,創業者們面臨的挑戰依然不會更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