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明
摘 ? ?要: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黨的十九大被確立為指導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由地方到中央、由點到面、由零散到系統,不斷形成、發展和完善,具有獨特的生成邏輯。應加強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生成邏輯研究,以指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關鍵詞: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 ?生成邏輯 ? ?生態文明建設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黨的十九大被確立為指導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由地方到中央、由點到面、由零散到系統,不斷形成、發展和完善,具有獨特的生成邏輯。應加強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生成邏輯研究,以指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一、實踐邏輯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成邏輯具有深厚的實踐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年知青歲月的勞動實踐中親密接觸大自然,深切體會到生態文明的重要性[1]。他有著豐富的地方從政經歷,除了抓好地方經濟發展以外,一直對生態文明非常重視,這些都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源頭和活水。在河北省正定縣,在他領導下制定的二十年規劃中,對生態環境保護有著長期、系統的規劃和安排,既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又兼顧生態環境保護;在福建寧德地區,他把經濟、社會、生態一體化發展作為該地區的整體發展思路,有力地保障該地區的健康、持續發展;在浙江主政期間,他提出著名的“兩山論”生態文明理論,使浙江省成為全國聞名的經濟強省和生態強省[2]。黨的十八大以來,他作為黨的領導核心,在各種會議、學習、批示中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論述和指示達到百次以上,把生態文明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海綿城市”“空氣罐頭”“鄉愁”,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論述不斷深入人心[3]。按照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邏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地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和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從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3]。
二、系統邏輯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形成、發展和完善,順應時代潮流,符合自然規律,具有緊密的系統邏輯。
馬克思曾經提出,脫離自然界和外部物質世界,人類不能創造任何物質。恩格斯說:“統治自然界絕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也不像站在自然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之中的。”[4]自然界中山、地、林、湖等都是自然要素,彼此之間相互影響,構成有機生態系統。人類活動與生態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必須在充分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有意識地改造自然。他認為,自然生態系統是經過億萬年形成的一個共同體,在共同體內每個生物要素達到平衡狀態,是人類社會形成和發展的基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在達到預定的承受限度后會失去平衡。生態系統作為公共產品,是人類共同的財富,必須在保護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實現平衡發展、可持續發展。在自然資源的開發過程中,習近平通過建立一種良性循環模式,實現生態環節之間的動態平衡,突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黨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和其他四個建設協調一致,體現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系統邏輯。十八大后,習近平在廣東考察時指出:“我們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5]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建設密不可分,要在經濟建設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和政治建設密不可分,生態文明建設對政治建設有很大的影響,沒有較好的生態環境,廣大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滿意度就會降低;生態文明建設和文化建設及社會建設同樣密不可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就是以系統邏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面統籌生態環境保護。2013年11月,習近平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如果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很容易顧此失彼,最終破壞生態系統。”[6]人、田、水、山、土、植被環環相扣,“金木水火土,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循環不已”[7]。他在2014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統籌山水林湖田治理水。治水也要統籌自然生態各要素,不能就水論水。要用系統論看問題,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生命體,應該統籌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山和治林等。”[8]習近平無論在地方還是在中央對生態環境保護都堅持系統邏輯,充分尊重自然規律,帶領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不斷邁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三、辯證邏輯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具有辯證邏輯,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工業化城鎮化推進,出現了環境污染、生態和資源問題。習近平一直把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作為生態治理的重中之重。2013年5月24日,他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的講話中指出:“環境保護和治理要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著力推進重點流域和區域水污染防治,著力推進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大氣污染治理,著力推進顆粒物污染防治,著力推進重金屬污染和土壤污染綜合治理,集中力量優先解決好細顆粒物(PM2.5)、飲用水、土壤、重金屬、化學品等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7]習近平的這一生態文明思想得到十九大系統而全面的論述:“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加快水污染防治,實施流域環境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提高污染排放標準,強化排污者責任,健全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等制度。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19]他指出,發展的本質主要是解決人民生活質量問題,滿足人民群眾對干凈水、清潔空氣、放心食物的需求;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綠水青山是金錢難以代替的;經濟增長不等于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他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角度深刻思考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的辯證統一關系,提出著名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即“兩山論”。他在2016年1月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進一步強調:“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我們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10]總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辯證邏輯,為我們提供了生態環境保護思路和工作重點。
四、創新邏輯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創新邏輯,強調綠色發展新理念,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綠色”發展處于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的核心地位,堅持綠色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延續,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創新邏輯的應有之義。“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我國在這方面的潛力相當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們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新貢獻”[10]。習近平關于以綠色發展創新發展模式和發展領域的思想,是對我國傳統發展模式的重大革新和重大突破,為我國在新形勢下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十九大在十八大的基礎上加上“美麗”,明確實現美麗中國的道路:“堅持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11]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堅持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強每個公民的生態意識,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走綠色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畢耕.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美麗鄉村建設[N].光明日報,2018-10-24.
[2]趙建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開放與發展的新思想[J/OL].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2018.06.02.
[3]鐵錚.深入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時代價值[J/OL].求是網,2018.06.04.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18.
[5][6][7][8]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2,56,84,43.
[9]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18.
[10]喬清舉.著力構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N].學習時報,2017-11-24.
[11]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