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海娜
摘要:個人所得稅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一直是人們關注的重點,尤其是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個人所得稅問題更成為了一大焦點、熱點,也正是由于這種“白熱化”的討論,才使個人所得稅的不足日益暴露出來,急需廣納良策予以解決。本文在闡述了個人所得稅改革的意義后,分析了個人所得稅改革后仍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幾點改進對策,以期能助力個稅改革。
關鍵詞:個稅;改革;問題;對策
個稅改革也即通過調整個人所得稅,達到調整國民收入的目的,以平衡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減少貧富差距,實現社會公平。
一、個稅改革的意義
(一)有利于納稅人增強納稅意識
新的個稅制度從以下兩個方面增強了納稅人的納稅意識:其一,根據以往的規定,當納稅人年收入超過12萬元時[1],需要自主申報,但從我國的實際納稅情況來看,大部分的納稅人并不直接參與自主申報的實施,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納稅人的納稅意識;而在進行個稅改革之后,采用自主申報與扣繳相結合的方式,納稅人需要事先預繳應繳稅款,納稅人可以在按月或是按次繳納中,提高對納稅活動的認識;其二,面對新的個稅繳納方式,納稅人必然會關注政府使用稅款的情況,包括本地區共繳納多少稅款,政府都用在了哪些方面,這些方面共支出多少,剩余稅款的去向等,由此不僅提高了納稅人的納稅意識,更能促使納稅人參與政治活動、監督政府行為。
(二)有利于政府提高治理效率
稅收征收的難點在于如何監控納稅人的涉稅信息,對此,國家在2008年啟動了“金稅三期”工程[2],通過大量運用大數據技術,建立了多種信息系統,實現對納稅人涉稅信息的有效監管,如:第一,通過涵蓋金融、房產、社保等部門的信息,建立了收入監控系統;第二,建立了代扣代繳系統以明確納稅人的每一筆代扣代繳稅款;第三,建立了自主申報系統以掌握相關的申報信息;第四,建立了交叉稽核系統以核算其他系統中的問題;第五,建立了個人信用系統以供相關人員查詢。通過綜合運用這些系統,稅務部門增強了對納稅人的監管,使政府達到了運用稅收治理社會的目標,提高了治理效率。
(三)有利于國家優化資源配置
新的個稅改革之所以有利于國家優化配置資源,是因為新的個稅制度將繼續教育費用、大病醫療費用、子女教育費用等支出未納入應稅收入中[3],從實際生活的角度考慮,這些支出都與人民的生活密切相關,若是對這部分收入也納稅,難免引起納稅人的抵觸情緒,不利于納稅工作的展開與國家的建設,但若是將這部分支出扣除在納稅收入之外,則能減輕納稅人的經濟負擔,反而會增加居民對社會產品與服務的需求,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使產業為居民提供更好的產品與服務。
二、新個稅改革后仍存在的問題
(一)費用扣除方面
個稅改革將稅收的起征點由3500元調整為5000元,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低收入家庭的負擔,但還是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沒有充分考慮地區差異,出于自然資源、交通、資金、政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東西部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致,西部地區在多個方面較之東部地區還存在較大差距,在這樣的經濟條件之下,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的消費水平也不對等,但是個稅的起征點卻是適用于全國范圍的,如此一來,難免有悖于我國國情,存在不公平的問題;又例如統一的費用扣除標準缺乏對納稅人的負稅能力與物價變化的應對能力,反而在適用的過程中會出現加大貧富差距等。
(二)納稅申報方面
根據稅法的相關規定,有五種情況需要納稅人自主申報納稅信息,但是在實際征稅工作中,自主申報的納稅人卻很少,究其原因,納稅人納稅意識薄弱是這一問題的關鍵。我國納稅人并非天生納稅意識薄弱,而是由“兩個習慣”后期促成的:習慣之一,代扣代繳。我國大部分的征稅工作都由單位代扣代繳,納稅人很少直接接觸稅務機構,以至于納稅人長期處于“只知納稅之名,不解納稅之意”的狀態,更談不上在履行了納稅義務之后,行使自己納稅的權利,監管政府對稅款的使用情況了;習慣之二:納稅宣傳不到位。相關部門對繳納稅款的宣傳一直停留在“應納稅”、“要納稅”的層面,很少進行深層次的納稅知識普及,如“為何納”、“誰來納”、“怎么納”等,使得納稅人欠缺相關的納稅知識,沒有認識到納稅對于個人和國家的重要意義,也就很容易出現偷稅漏稅現象。
(三)分類征收方面
我國個稅使用的是分類征收方法,也即按照規定的11類收入征收個人所得稅。這種方法的優點在于征收簡便,相關的稅務部門只需按照規定征收即可。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收入來源不再限于勞動報酬,有了更多的形式,但是這11類收入類型中卻沒有體現,根據“法無規定不得為”,稅務部門就不能將這些新類型的收入納入征稅范圍,這一漏洞不僅會讓高收入者運用各種手段避稅、逃稅,更會拉大我國的貧富差距,難以實現社會公平。
三、針對以上問題的改進對策
(一)完善扣除機制
費用扣除機制的完善,可嘗試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第一,扣除基本費用。也即需要扣除城鎮居民的人均生活費,以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水平,避免通貨膨脹的不良影響,而且這一方法的實施也比較容易,無需居民提供相應的憑證予以證明,只需在調整年度通膨水平后扣除即可;第二,扣除特殊費用。例如教育費用與養老費用等,這部分必要支出也應納入扣除范圍,以促進納稅工作的公平、公正,消除部分納稅人的不滿心理,引導其積極配合國家的納稅工作,以國家的發展帶動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終達成步入小康社會的整體目標。
(二)完善自主申報
自主申報的現狀便是“應報不報”,對此,可以嘗試在申報制度中加入退稅制度,調動納稅人申報的積極性。如可在申報時允許扣除部分家庭必須支出,以此鼓勵納稅人申報。通過這樣的方法,有助于稅務機關掌握居民的納稅能力,才能在后續改革中做出相應的調整,優化我國的稅收制度。
(三)加大征管力度
目前稅收征管的力度還不夠,需要進一步的優化,以充分掌握各種稅源,用稅收促進國家各項文化、衛生、經濟建設。對此,一方面需要繼續建設各項信息系統[4],構建信息監管平臺,納入多個部門的信息,并在全國繼續推進信息系統的使用;另一方面需要完善相關的稅收征管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促進稅務征管工作的規范化;另外,其他部門要積極配合稅收征管人員的工作,提供各項涉稅信息,將其納入稅收信息系統中,以此為據,對納稅人實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監管。
(四)加大懲罰力度
在實際生活中,常常有一部分人“以身試法”,妄圖偷稅、偷稅,對此,相關部門可借鑒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予以改善:第一,建立誠信檔案。在稅務系統中設置誠信檔案一欄,將催告會仍不繳納稅款之人的信息納入其中,以此督促這部分人員及時補繳稅款,以修復個人在社會中的不良印象;第二,開展專項檢查。稅務機關每年要不定期的對納稅人進行專項檢查,以增強執法力度;第三,追究刑事責任。對于屢屢偷逃稅的納稅人,稅務機關應當輔助司法機關追究這部分人員的刑事責任,發揮法律的震懾作用,以警醒處于偷逃稅邊緣的人員,及時修正自己的不當行為。
四、結束語
稅收制度關乎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在進行改革的時候,需要充分考慮多方因素,如此才能將稅收制度與稅收實踐相結合,發揮稅收應有的作用,促進我國經濟的繁榮發展,提升人民的生活質量與生活水平,使社會主義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
參考文獻:
[1]劉水林.我國個人所得稅改革研究[J].納稅,2018,12 (30):1-6.
[2]張瑞.關于個稅改革的一些思考[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8 (09):245.
[3]劉文龍.新時期個人所得稅改革的影響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8,39 (29):148-149.
[4]汪昊.個稅改革,為國家治理現代化鋪路——本輪稅改的幾個突破[J].人民論壇,2018 (25):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