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琦
摘 ? ?要: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國教育政策和教育手段緊跟世界趨勢,體現時代性,富于創造性,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在教育管理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戰,需要提出合理的解決對策,促進教育體制更健全地發展。教學管理由剛性到柔性逐步實現自由化;創新應用“互聯網+大數據”融入教學管理;教材的編纂將實現量體裁衣和開拓創新及課堂教學主體由教師向學生轉移是新時代高校教學管理及教育內容模式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 高校教學管理 ? ?教學政策 ? ?教育體制
教育是國家的重中之重,高等教學管理和教學水平的提升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部分,關系到國家未來的發展。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高校教學管理走上一條由理論到實踐、由不成熟到初見成效的道路。隨著高校教學政策的調整和教學水平的提升,各高校向國家輸送了一大批具有創新性的人才,為祖國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高等教育思想理念發生了變化。高校逐漸開始更新教育理念,探索高校教學管理規律,逐漸探索出了一條適合我國高校發展的教學管理之路。同時,在我國未來教學評估中,更加注重教學的實際過程,將原有的文字和圖標模式教學結果改革成多元化、豐富性的教學評估模式,將評估與教育過程真正地實現融會貫通,未來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水平將更加注重以人為本。
一、高校教學管理發展的歷史過程
恢復高考以來,為盡快恢復高校各項秩序的順利運轉,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試行條例,確保高校教育中心地位和恢復教學管理秩序。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國家出臺了與教學相關的管理政策,保障了高校的教學秩序,對恢復高考后高校的教學管理與運轉起到了積極作用。第一階段為推廣和實行學分制考核。改革開放以來,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和刺激,國家需要大量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為改變傳統教學管理上固有的方式,國家倡導推行學分制。學分制的實行,一定程度上給予高校課程設置上的主動權,也打破了教學計劃過于僵化的傳統教學模式,受到很多高校的接受和采納。截至20世紀90年代末,全國近三分之一高校采用了學分制管理,標志了我國高校教學管理向國際化、數字化又邁進了一步。第二階段為選課制度的實行。與學分制一同推行的還有一個制度,就是選課制。在校生有一定比例的課程可自行選修,在選修課上應遵守所選任課教師的相關規定。這種制度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張揚了個性,加速了我國高校學生個性化和創新能力的發展進程。第三階段為教學評估制度的確立。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首次對高等院校教學管理進行試點評估。從此,我國高校本科生教學水平評估工作進入了制度化和規范化的時代。
二、高校教學內容與模式的發展歷史過程
(一)教材內容的調整和改革階段
恢復高考以來,各大高校都在進行專業設置改革和試驗,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我國在原有實用教材基礎上多次修改教學大綱,為加強高校學科建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引進國外高質量的教材,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思路和觀念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為我國本土教材的編訂和修改提供了借鑒經驗。另一方面,每四年評定一次優秀教材獎項,獎勵對高校教材編纂和修改做出突出貢獻的專業人才,標志著我國優秀教材的評定和獎勵進入了正規化和規范化時期。
(二)教學模式的改革階段
在改革開放初期階段,鑒于當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特殊情況,未對高校教學模式進行重大調整,依然維持原有的教師授課為主的模式。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國家意識到這種單一的傳統授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發展對教育的需要。因此,開始逐漸進行教學模式改革和探索。首先,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加強知識積累,將掌握的知識盡可能地傳授給學生。其次,對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進行引導和啟發,鼓勵學生對不懂的知識提出疑問,教師在答疑解惑的過程中啟發學生發散思維。最后,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對學生進行啟發教學,引導學生舉一反三,發揮學生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強調鼓勵學生性格和特長的發展,因材施教。這些政策逐漸使高等教育教學模式達到新的高度。
三、面向新時代的高校教學管理前景展望
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新時代,我國高校教育管理正積極籌備和計劃教學管理方法和政策上的新思路、新方法,以應對新時代帶來的巨大壓力和挑戰。在未來階段,特色與發展將成為高等教育管理領域的主題。高等教育教學管理方法和政策的改革體現了社會、高校和學生三者之間的關系,哪個方面占主體關系取決于以怎樣的教育思路和理念為先導。按照高等教育教學管理改革的一般規律,未來我國高等教育教學管理改革將主要呈現以下幾方面特點:
(一)教學管理由剛性到柔性逐步實現自由化
自改革開放以來由最初的學分制實施,到選課和雙學位制度的確立,都體現了國家對高等教育政策逐漸由剛性轉向柔性,由控制到逐步實現自由的趨勢下穩步發展。這從根本上體現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內部發展規律。在實踐上,這是我國高等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迫切要求和必經之路。第一,我國教育一直倡導尊重個體發展、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因此,自制定和修改高等教育教學管理政策以來,一直遵循以學生為本,尋求固有教學制度的束縛和自由選擇之間的契合點,能保證學生在有可選性和發揮空間的氛圍內開展學習和實踐活動,在應有的教學秩序和教學制度允許的范圍內最大限度地發揮個性,探索未來發展方向。第二,大學生的專業選擇需要擁有自主權,讓學生在興趣愛好的基礎上選擇自己喜歡或適合的專業,使學生學其所愿,畢業后才達其所愿,這樣我國高等教育教學計劃的遠大目標才能有希望實現。第三,我國高等教學水平評估制度將實現回歸教育本真要求。為了讓教育評估體現公正客觀和可實施,要求進行人性化評估。
(二)創新應用“互聯網+大數據”融入教學管理
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應用的不斷普及發展,大數據是互聯網技術革新發展帶來的時代產物。“大數據發展”正成為許多國家的發展戰略,大數據的廣泛應用在各個領域均被較高認可,互聯網及大數據為社會帶來的新機遇應該被高校教學管理的創新發展所重視。在未來階段,高校教學管理要根據時代的發展變化,積極推進高校教學管理信息化進程,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的優勢特點,獲取豐富的數據資料,提升教學管理的實效性,促進高校教學管理長足發展。一方面,通過構建信息化管理平臺,通過對數據的篩選實現包括學生選課、學位預警及專業教師課程選擇等多方面的信息化管理。另一方面,通過建立大數據平臺分析系統可以對課程效果及教師教學質量進行有效監控分析,根據數據的反饋可以及時調整教師的授課內容及模式,有利于學生與專業教師有效溝通,實現教學管理的科學性、服務性、民主性、融合性。
(三)教材的編纂將實現量體裁衣和開拓創新
教材是培養創新性、全方位發展人才的根本保障,也是高校教學質量和水平提升的重要內容,因此,在教材中要兼顧師生的意愿,本著質量至上、教學為主的原則,摒棄那些過于流程化、形式化的生搬硬套模式,根據學科特點彰顯特色,發揮個性,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逐步達到啟迪智慧的程度。一本好的教材,不但能讓學生學到專業知識,更能啟迪學生思維,成為靈魂的引領者。從某種程度上說,教材的編纂和選擇是高校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內容。科學、有特色的教材不僅能為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提供保證,更能成為人才培養模式制度上的支持。高校教材建設應進一步鼓勵編纂和選擇原創教材,根據我國高等教育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教材內容,適當設置特色模塊,實現推陳出新的長遠目標。其次,引進國外優秀教材時,應注意選擇適合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和需求為主,選擇創新性和實用性的教材,盡量滿足我國學生的思想需要;翻譯國外教材要保證思維和學習體系的匹配,將可讀性和可參照性作為引進和翻譯教材的基本原則。總之,未來我國高校教材使用將實現理想和現實相結合,創新和實踐相結合,逐步滿足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內在需要。
(四)課堂教學主體由教師向學生轉移
課堂教學模式的選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生對這門課程內容上的認知,有的課程偏理論性,學生更希望多聽取教師對課程內容的講解和延伸。某些實踐性較強的科目,師生則更希望通過課程內容的學習后可以進行實踐,將學習的知識真正轉化為能力。無論是教師教授還是先講授后實踐,兩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孤立的授課方式。在未來教學模式中,教師應力求將課程內容不斷挖掘和創新,提煉出課程的精髓和內涵,為學生傳授課程內容和學習方法,采用啟發式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其次,高校教師應該變傳統“填鴨式”教學理念為注重探索自主性、研究性的教學方法,構建以學生發展需要為核心的豐富化、多樣化的靈活教學模式。總之,隨著教學觀念的更新,我國的教學模式終將從觀念、體制和方法內容上實現前所未有的變革。
參考文獻:
[1]張根友.新時期高校教學管理專業化信息化探索與策略[J].現代教育管理,2018(11):58-59.
[2]譚正.高校教育教學管理的觀念變革和實踐創新[J].科教文匯,2018(12):126-127.
[3]李友良.高校教學管理信息化的現狀及對策[J].教育探索,2012(1):87-88.
[4]周善躍.淺談高校教學管理現狀及改革措施[J].職業教育教育,2015,6(9):196-197.
[5]徐斌.教學學術視角下的高校教學管理改革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8):3-4.
[6]李恒.教學學術視角下高校教學管理改革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4(8):141-142.
[7]林濤,盧建飛.大數據:高職院校實現教學管理現代化的新途徑[J].職教論壇,2018(07):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