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王培 賈玉濤



摘 ? ?要: 課堂問題行為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對促進基礎階段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具有消極影響。本文從學習動機理論出發,認為學生產生課堂問題行為的原因主要有: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成就動機;缺乏學習興趣,內部學習動機不足;學習動機強化不足三個方面。通過對課堂問題行為的內部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針對性建議,以為貫通基礎階段教師更好地創造促進學生學習的外部環境。
關鍵詞: 學習動機理論 ? ?貫通學生 ? ?課堂問題行為
一、引言
高端技術技能人才貫通培養試驗項目是北京市教委在2015年啟動的職業教育改革項目,這項改革項目將基礎教育、職業教育與本科教育貫通起來,通過人才培養綜合改革,培養具有較強職業拓展能力的國際化、高水平、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①。貫通基礎階段的學生年齡大多處于15歲至17歲。為了充分了解這階段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我們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調查分析,我們發現貫通基礎階段學生在學習自主性、自制力等方面存在較大問題。以往對課堂問題行為的研究大多從學校、教師和家庭三個方面著手,力求為學生的學習成長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現有研究對學生成長的內部條件則關心較少。本文將從學習動機理論視角出發,深入分析影響貫通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內部因素。
二、貫通基礎階段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現狀
課堂問題行為是指發生在課堂情境下的,不能遵守社會公認的正常學生行為規范、偏離同齡人標準的行為②。現代人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手機,各種上網、聊天等軟件的盛行,使得一些自制力低的學生很容易被其吸引,導致其在課堂上不能專心致志地聽講和學習,而是低頭玩手機,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盡管已對貫通基礎階段的學生實行了禁止攜帶手機進入課堂、教室安放手機收納袋等措施,還是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效果。通過調查了解,我們發現貫通基礎階段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主要集中于上課玩手機和睡覺。因此我們對上課玩手機和睡覺的行為頻率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如下:
通過調查可以看出,只有25.93%的學生上課不睡覺、不玩手機,其余74.07%的學生或多或少都有上課睡覺和玩手機的情況發生。
為了充分了解學生出現課堂問題行為的內部原因,我們從學業期望、課堂積極性等方面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如下:
從圖中可以看出:分別有40.07%和48.99%的學生選擇了“本科后就業”和“本科后繼續深造”。大多數學生希望能夠讀完本科,完成整個貫通培養項目。有6.57%的學生選擇了“不清楚”,這就意味著他們對自己現在的學習生活及未來處于茫然的狀態。
通過調查可以看出有一半的學生對自己喜歡的科目或老師才會積極一點,對于不喜歡的科目或老師,參與課堂討論就是不積極的態度。此外,4.55%的學生無論是哪門課程都表現不積極。
三、貫通基礎階段學生課堂問題行為原因分析
1.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成就動機。
動機的概念來源于1918年美國心理學家伍德沃斯出版的《動力心理學》。動機是由于個體的需要而喚起了個體的行為并且維持這個行為,使這種行為朝向某一目標進行的一種心理狀態。奧蘇伯爾認為成就動機由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組成③。認知內驅力是學生渴望對知識的了解和理解,想要認識并解決問題的一種傾向。認知內驅力多是從好奇的傾向中派生出來的。貫通基礎階段的學生由于不參加高考,一時之間找不到明確的學習目標,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學習什么,應該學習什么。自我提高內驅力體現為個體要求憑自己勝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贏得相應地位的愿望。由于沒有高考指揮棒,貫通基礎階段的學生在學業上壓力很小,他們不再執著地追求學習成績名次或者其他成就。附屬內驅力表現為學生為了得到家長和教師等的認可和贊許而努力學習的一種需要,也是一種外部動機④。對于貫通基礎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只求可以順利轉段,對老師和家長的贊許不是特別看重。在這些情況下,貫通基礎階段學生的成就動機就減弱了,學習上不能全力以赴,課堂開小差,玩手機或睡覺的情況不時發生。
2.缺乏學習興趣,內部學習動機不足。
內部學習動機是指人們對學習本身的興趣引起的動機。對于貫通基礎階段的學生來說,在新的學習階段理應對學習新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但是他們剛從比較嚴苛的中考階段脫離,在沒有高考壓力的情況下,很難從內心深處激發學習渴望。自主學習意識不強,很容易思想松懈,有的甚至出現厭學情緒。比起教師的知識講授,無論是否是自己喜歡的課程,手機的娛樂功能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一旦失去對課堂學習的興趣,內部學習動機不足,那么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睡覺、不參加課堂討論等行為就會時有發生。
3.學習動機強化不足。
巴甫洛夫和斯金納提出的行為主義強化理論認為強化可以促進學習動機,正強化和負強化都能對學習產生激勵作用。貫通基礎階段學生課堂上玩手機,主要是缺乏學習動機的負強化。雖然有明確的手機不進入課堂的制度,但是在具體執行過程中總會有偏差。有的學生有兩部手機,只上交一部手機,上課偷偷玩另一部手機。有的教師對于玩手機的學生知識口頭提醒或警告,沒有實質性的懲罰措施。玩手機或睡覺的同學沒有受到懲罰,比如訓斥、扣分、期末不通過等,既不會給其他同學以警醒作用,又不會使這些課堂問題行為的學生從中深刻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從而加強對自己的約束。
四、貫通基礎階段學生課堂問題行為的建議
1.明確學習目標,增強成就動機。
布朗等人研究發現:凡是設立具體學習目標的學生,其成績都比較優異,而且富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反之,未設立學習目標者,成績都比較差,而且常有行動遲緩、裹足不前、缺乏學習興趣的表現⑤。學校可以通過開展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盡早引導貫通基礎階段的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以持續激勵其不斷學習。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學習偶像身上的優異品質,采用座右銘等不斷激勵自己,指導學生樹立學習目標。當學生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真正明白自己想要做什么,成為什么時,在目標的驅使下,學生就會減少課堂問題行為,開始自主學習。
2.激發學習興趣,加強內部動機。
夸美紐斯曾說:“興趣是推動學習的內在力量,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習的強大動力。”對此,一方面教師可以在課前通過有趣的課堂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將知識講解和生活經驗、話題聊天結合起來,既能增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又能充分了解學生的真正所想。當學生對課堂內容充滿興趣與求知欲,自然而然減少對手機的沉迷與依賴,積極加入教師的課堂討論當中。
3.反饋及時,獎懲結合。
學校應從制度上保障教學秩序,對時常出現課堂問題行為的學生予以懲罰,這樣才能對其他學生起到警醒作用。教師發現學生出現課堂問題行為時應及時制止,給學生起到正強化的作用。教師對上課玩手機、睡覺、不參加課堂討論的學生可以采取表演節目的方法,既可以維護教學秩序,又可以活躍課堂氛圍。斯金納用實驗證明正強化比負強化的作用更好,學校和教師可對上課遵守紀律的學生進行加分、評優等獎勵措施,促進課堂問題行為的學生有動力改進個人行為。
注釋:
①夏飛.高端技術技能人才貫通培養試驗項目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素養教育體系構建[J].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學報,2016(3):34-38.
②王婧雯.從動機理論看小學生課堂問題行為[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8(09):134-136.
③唐衛海,劉希平.教育心理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④龔雪.學習動機理論視角下大學生課堂沉迷手機的原因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09):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