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荔 趙靜
摘 ? ?要: 一些大學生的學習倦怠現象,值得重視。根據微觀權力理論,學習倦怠是個體自主發展權力受阻,自主發展能力缺失所致。以行動調節理論為基礎的行動教學,在培養大學生個體自主發展權力、克服和緩解學習倦怠方面,有突出優勢。本文結合“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學,介紹如何將行動教學應用于專業理論課程學習。
關鍵詞: 行動教學 ? ?學習倦怠 ? ?微觀權力理論
逃課是當前大學生在學習倦怠狀態下的典型反應。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于2015年對2915人進行的一項調查中,84.7%的受訪者坦言當前大學生逃課現象嚴重。另據有關調查顯示,90%的大學生承認有過逃課的經歷。49.4%的大學生承認在公共課上經常或有時逃課。54.5%的大學生承認在選修課上經常或有時逃課,該比例高于從不逃課或很少逃課者[1]。正值學習黃金階段的青年大學生為何會產生學習倦怠?有何改善或補救措施?探索大學生學習倦怠的發生機制與解決辦法,將有助于改善大學生逃課現狀。
一、大學生學習倦怠現狀
“倦怠”是指由于長期工作壓力使得個體體驗到的一系列消極癥狀,學習倦怠(Academic Burnout)是倦怠現象在學習領域的體現。處于學習倦怠狀態下的學生,通常會表現出對所學課業和學校活動熱忱消失,對同學、朋友態度冷漠和疏遠等行為。
尹子臣和胡韜[2]以我國西部地區四川農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貴州師范學院,新疆大學、廣西科技大學,西南大學共6所高校660名本科生作為調查對象,對大學生學習倦怠總體情況進行了調查和統計分析,發現西部大學生學習倦怠總體狀況不佳,總體倦怠率達到37.8%;學習過程中的不當行為(如逃課等)較為嚴重,累積百分比達到46.6%。王博華[3]對河南省鄭州、開封、新鄉、焦作、洛陽五個城市五所高校83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調查,發現情緒低落是學習倦怠最主要的表現,具體表現為煩惱憂郁,對人生缺乏積極向上的態度。男生比女生更嚴重,理科生的行為不當得分顯著高于文科生。劉正之等[4]對云南省高校910名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大樣本調查也顯示了類似結果,大學三四年級學生比一年級學生更嚴重,專科學生比本科生更嚴重。
在學習倦怠產生的原因方面,暢軍亮和吳丹[5]通過對湖北某大學28名本科生的訪談發現,教學效果差和學習缺乏自由度是導致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學情緒的重要原因。在教學方面,受訪學生認為教師照本宣科,授課方式死板、單一,授課內容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學習自由度方面,學習方式、專業選擇、課程選擇自由度低,限制學生興趣愛好的發展,壓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微觀權力視域下大學生學習倦怠的發生機制
作為自然界的個體,人與生俱來就有“權力(power)”,“權力”是個體自我發展和完善的心理動能,正是這種“權力”推動人不斷發展完善。微觀權力理論[6]將“權力”概念運用到個體分析,用個體與其他個體之間或個體與群體之間“力量關系”消長的動態變化分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認為關系對個體自我發展的決定性影響。個體自我發展權力的核心是“自我選擇”的權力和能力,是個體不斷嘗試、否定、肯定的反復試錯過程。廣義上的“學習”可以視作實現個體“自我發展權力”的重要途徑。這種個體內生的自我發展權力如果得到順利發展,不受外界環境的壓抑或打擊,那么個體不會有焦慮,充滿自信;但如果發展過程中受到否定或壓抑,就會出現問題。
從微觀權力理論角度講,學習倦怠是個體自主發展權力受阻,自主發展能力缺失所致。在我國,對大部分學生而言,從中學到大學是一個根本性轉折。中學階段的學習動能主要來自外在的控制(比如父母的督促),大學階段的學習主要是自主自覺、自我掌控。因此,大學階段的學習環境能否幫助學生較好地實現個體自主發展權力,會對學生學習體驗和學習結果產生重要影響。學習倦怠的大學生大多在以往長期學習生涯中自主發展權力沒有充分實現,主體能動性、創造力受到限制。比如,教師在課堂中采用灌輸的方式,以自身的經驗、知識為基礎直接替學生思考,為的是“避免學生走彎路”。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收的狀態,學生主體的自我發展權力和能力無法得到培養。
三、行動教學培養大學生自主發展權力的優勢
(一)行動教學和行動調節理論
行動教學(也稱行動導向教學),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有助于改善大學生學習倦怠現象。從概念的外延來講,“行動”包括所有服務于特定目標的系列化動作(肢體活動或智力性活動)。行動導向并非僅僅強調學生忙碌地進行學習活動,而是強調教學產生的能對思維帶來有意義的、理性化的結果[7]。對于教學過程來說,行動教學強調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中心,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與協調人,教師在實施行動教學中引導和鼓勵學生獨立行動,遵循獲取信息、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這一套完整的行動流程。使學生在自己“做”的實踐中習得相關技能和專業知識,從而構建屬于自己的經驗和理論知識體系。
行動教學的理論基礎之一是行動調節理論[7]。該理論認為行動的本質特征是調節性,就是當事人根據行動過程中的具體需要進行行動調節,行動調節是實現某個行動的目標和亞目標的思維過程。根據行動調節理論,行動教學強調教學包括學生自行設計、自行實行和自行檢查三類循環性活動,要創造出能夠讓學生自主決定和自我負責的環境,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行動調節水平,而且能促進學生自主思維和學習能力。學生在行動中感受到學習過程是快樂的,體會到問題得到解決時的成就感,從而提高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的駕馭能力,進而內化為對學習的權力感。
(二)行動教學的優勢
行動教學在培養大學生個體自主發展權力方面的優勢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學生體驗到對學習過程的選擇權、控制感和責任感。行動教學是學生主動的學習活動。發生學習倦怠的大學生其實并非對學習本身抵觸,而是由于學習中一種“無權”感,很多時候被動地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任務,認為學習責任在于老師,而不在于自身。行動教學要求學生從一開始就參與到教學過程的設計、實行和評價中。在某種程度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適合的方式完成學習任務。
第二,以興趣為組織教學起點的方式,能促發學習投入感,并幫助獲得成就感。興趣是個體對某事全身心投入并獲得滿意感和成就感的原始動力。學習倦怠的表現之一是個體成就感低。大學理論課堂枯燥,學習形式單一,很容易讓學生喪失學習興趣,產生厭倦感。行動教學以學生的興趣作為組織教學的起始點,建議老師根據教學目標,靈活選取學生感興趣的主題和形式,以激發其學習興趣。前文提及的在“組織行為學”課程學習中要求學生通過組隊拍攝短視頻的學習任務,就是一個能讓學生在比較有趣的任務情景下獲得有關工作團隊、溝通、領導力等經驗知識的方式。
第三,基于互動的學習過程,體現了個體自主發展權力的動態屬性。“權力”的存在方式是動態的,是通過人們現實的互動關系表現出來的,比如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個體的存在感和自我的塑造需要“自我肯定”。個體在發展過程中要不斷地在與人的互動中尋求肯定,以此增長并完善自我權力,進而獲得“權力感”。“權力感”的提升意味著自我效能感和責任感的增加。行動教學的常見組織形式如交際教學能幫助學生在不斷行使自我權力、與老師同學互動的過程中發展出自我發展的能力,比如創造力、自制力、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做事方法和經驗的積累等。
四、行動教學在解決大學生學習倦怠中的應用
以下以“組織行為學”課程教學為例,介紹如何通過行動教學培養大學生專業課程學習中的自主發展權力和能力。
第一階段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讓學生掌握工作團隊如何有效運作的基本理論。可能涉及的理論知識:團隊角色、團隊溝通、團隊中的領導力等。
【設計思考】此內容如果用傳統教學方法,由教師講授“有效的工作團隊應該如何構建”“如何處理團隊成員之間的沖突”?學生只是記住了某些道理,不會有深刻的理解。如果采用案例教學,就可歸納出相關知識,間接獲得某些團隊管理,但由于沒有實際體驗,依舊無法形成真正的能力。基于這樣的考慮,可以選擇行動教學法。
【學習任務】給學生發布一個名為“經典重現”的短視頻拍攝任務。該任務選取周星馳的經典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的片段,要求學生自由組隊,自行扮演電影片段中的角色并拍攝成短視頻。
要求每組人數不得超過5人-6人。
第二階段 教學實施
【布置任務】教師提前一周在課堂上向學生解釋任務,陳述目標,提出要求。
【學生準備】學生利用一周左右時間進行相關準備,拍攝完成后將在課堂集中播放,并進行互評。
【學生實施】根據任務要求,完成短視頻的排練、拍攝、后期制作等相關任務。過程中所有活動全部由學生自行安排與控制。
第三階段 教學反思
【教師觀察】現場播放每個小組的短視頻,評選出最佳視頻。教師留心觀察:哪些小組對電影片段的還原度高,哪些小組的視頻制作出色,哪些小組按時提交任務,哪些小組有拖延,現場播放時哪些小組樂在其中,哪些小組氣氛沉悶,等等。將這些情況記錄并用于后期討論和評價。
【引導討論】通過對視頻的點評,引導學生思考在小組拍攝過程中的角色分配、團隊成員協作、團隊中潛在的領導人物等問題。比如:自己是根據什么選擇隊友的?是否有的小組將主角分配給了不善于表演的成員?在大家都不好意思表演時,是誰如何調動和鼓勵大家大膽嘗試的?有爭議時,彼此最終是如何達成一致的?這次團隊合作有哪些讓你不滿意的地方?
參考文獻:
[1]馬勇.大學生學習倦怠與學習自我效能感關系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0,1(1):84-86.
[2]尹子臣,胡韜.西部大學生學習倦怠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5(5):105-109.
[3]王博華.大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自尊與學習倦怠關系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1):192-196.
[4]劉正之,李國忠,朱丹,等.云南省高等院校體育專業學生學習倦怠情況的研究與分析[J].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8(S1):137-142.
[5]暢軍亮,吳丹.基于扎根理論的大學生學習倦怠研究——以X大學為例[J].高教探索,2016,8(8):62-65,79.
[6]崔麗華.微觀權力視域下大學生學習倦怠原因深層次分析——以北京市B高校為個案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36(5):90-94.
[7]徐磊,熊明華.德國行動導向教學范式解析[J].教學與管理,2012,3(3):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