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斌
城市傳播作為一個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和持續研究的重要命題,具有學科本身獨特的學科屬性和基本功能,簡單而言它是城市和傳播兩個領域的綜合性研究,實際上所謂的城市傳播是一個跨學科式的綜合研究,其中涉及的研究內容和方法論是龐雜而廣泛的,其最終的學科價值在于通過多學科式的綜合研究,探索新時期城市信息傳播的全新方式和科學手段,從而實現整體城市信息傳播系統的良性高效運行。實際上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特別是現代信息化技術手段的不斷進步和完善,城市傳播這一命題逐漸受到學界的高度重視,越來越多的相關專業學者開始切入到這一新興領域的研究中,到目前為止,已經涌現出了不少專業研究性成果,這些既有研究成果從各自不同的視角和層面對城市傳播這一命題進行了多元化的基礎性研究工作,而我們要重點闡述和探討的是其中的《城市傳播:空間化的近路》一書。
《城市傳播:空間化的近路》(2014年6月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出版)一書,是在全國范圍內出版發行的專業類著作,作者崔波老師長期致力于信息傳播媒介與社會的互動關系以及跨文化的相關主題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而《城市傳播:空間化的近路》一書,是崔波老師集多年研究成果為一體的最終文本呈現,其間幾易其稿、不斷完善,是作者最為重要的學術代表作品之一,具有一定的學術突破價值和現實啟發意義,值得相關大中專院校專業的學生和研究者認真學習和參閱。
《城市傳播:空間化的近路》一書緊密圍繞當前社會經濟語境下的城市傳播這一既定命題,從城市傳播過程中空間意義上信息傳播符號以及其間的個體心理等系列層面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這一定意義上彌補了過去多學科獨立研究而直接造成的研究空白,從整體上理順了城市傳播的基本線索和大致框架,同時該書在諸如超越功能主義思維、切實將城市日常傳播納入研究體系等層面上具有重要開拓性意義,是一本目前而言在城市傳播這一領域具有開拓性意義的重要作品,為以后的學科研究奠定了基礎性的框架,具有不可忽略的意義和價值。
全書共分為十個具體的章,每一章都擁有自身較為獨立的敘述主題,但實際上每一章節之間是層層推進、不斷深入的關系,每一章的內容最終服務于著作統一的探討主題,這是本著作的重要特點。著作的第一部分為緒論部分,該部分用三個小節對于城市傳播過程中的所謂空間近路進行了基礎性闡述,重點突出了傳播與空間的互動關系。這部分內容為全書整體的敘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助于更為深入專題探討的展開;《城市傳播:空間化的近路》一書的第一章為“城市傳播元話語”,涉及了“元話語”這一核心概念,同時系統闡述了城市傳播的基本范式這一命題;第二章至第四章在第一章的基礎上闡述了城市傳播的符號和議程以及城市傳媒心理問題,分門別類地闡述了相關的學科概念,涉及城市傳播符號的基本構成、城市議題融合以及城市記憶與想象等系列命題,這些概念是作者建構自身敘述理論框架的重要理念,對于我們從更為深刻的視角上理解和把握城市傳播這一學科具有重要幫助;第五章和第六章內容之間的關聯性較強,分別為“城市發展與風險傳播”“城市形象與創新擴散”,這對于當前語境下的城市發展和公共管理具有重要的意義,著作的敘述和探討具有開拓意義;第七章聚焦當前城鄉統籌發展語境下的“城鄉統籌與互動傳播”研究,突出和強調了城鄉之間的空間概念和互動過程,其中的第二節“城鄉互動傳播模式”對于我們理解當前城鄉二元結構下的互動傳播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而第八章則重點關注了基于消費文化背景下的城市傳播研究,指出模仿在城市消費傳播過程中的基礎性作用;著作的第九章和第十章則分別為“城市正義與媒體參與”“擬像城市傳播”,涉及城市傳播過程中的正義傳播與擬像城市的流動傳播等命題,對于這項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從整體上而言,《城市傳播:空間化的近路》一書立足城市傳播過程中的若干命題,通過對城市傳播元話語、符號以及傳播議程、城市發展與風險傳播、城市形象與創新擴散、城市傳播與消費文化等系列命題的系統性研究,構建了城市傳播領域基礎性的敘述框架和理論結構,有助于我們對城市景觀傳播的價值這一命題的深入認識,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