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 黎爾平 王孝軍
自Friedman(1962)提出“一個公司的社會責任就是獲取利潤”以來[1],越來越多學者開始對公司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的關系進行探討,但至今仍沒有得到一致的結論。筆者通過對以往相關文獻進行研究發現,我國學者也針對食品、制造業等行業的社會責人與財務績效的相關性進行實證分析,可卻極少有人對酒類上市公司進行研究。隨著酒類上市公司“氰化物門”“散酒門”和“致癌門”等事件的發生,酒類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更被推到風口浪尖,那么,酒類上市公司究竟是否需要承擔社會責任?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對財務績效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本文將結合酒類上市公司實證分析對此問題作一探討。
企業社會責任概念最早由英國學者Oliver Sheldon(1924)提出,之后,國外學者便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直到1984年弗里曼提出了利益相關者理論,明晰了企業社會責任所包含的對象,才為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關系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已有的研究中,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的關系存在三種觀點:第一大多數學者認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呈正相關。沈洪濤(2005)[2]、魏麗玲等(2016)[3]認為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第二部分學者認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會增加企業經營成本,進而降低財務收入。楊漢明等(2011)[4]、李偉(2012)[5]認為,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指標之間則呈現負相關的關系。第三有學者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指標不同,對企業財務績效的影響方向也不同,而不是簡單地正相關或負相關。王建瓊等(2009)[6]、李智彩等(2015)[7]認為,度量指標以及年份的變化,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的關系也在不斷變化。
總體而言,近年來我國對于企業財務績效與社會責任相關性研究已取得不錯的成果,但仍存在以下三個問題:一是以往研究大都是以食品業、制造業等為樣本研究,卻極少有人對酒類上市公司進行分析;二是以往研究所選擇的樣本數據大都來源于2009年之前,可是2009年中國證監會已要求滬深上交所各上市公司要對社會責任履行信息進行披露,那么兩者之間的關系與之前學者研究的是否一致,是一個值得商榷的結果;三是以往研究都是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對二者關系進行實證分析,但卻沒有對各利益相關者權重進行劃分。基于此,本文選取了2010—2017年的財務數據為樣本進行研究,并對各利益相關者權重進行劃分,探討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的關系。
根據證監會的行業分類標準,本文選取酒類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為確保數據的完整性以及準確性,按照以下標準對樣本公司進行篩選:(1)剔除數據殘缺的樣本公司;(2)剔除ST、PT的上市公司;(3)因研究有時間跨度,故剔除2010年1月1日之后上市的公司。最后篩選得到25家酒類上市公司2010—2017年共計200個數據樣本,數據來源于自于新浪財經、東方財富網、國泰安數據庫以及樣本公司的網站,采用的統計分析軟件為SPSS17.0。
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的關系0結論迥異,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社會責任的衡量方法與評價標準不同。本文筆者將根利益相關理論,并以Archie B.Carroll(1979)在《管理學評論》的《公司表現的三維概念模型》文章中指出企業社會責任應是企業在倫理、經濟、法律和自愿四大方面社會責任為基礎[8],確定企業應承擔七個方面的社會責任(包括股東、債權人、顧客、供應商、員工、政府以及環境),對酒類上市公司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現假設內容如下。
(1)股東。股東不僅是企業的投資者享有資產收益、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還是公司因經營不善而帶來虧損的風險承擔者。假如企業主動履行對股東的社會責任,股東便會獲得高額投資回報,與此同時也會增加股東對企業的信心,這樣不僅可以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力,還可以吸引股東進一步投資以便擴大企業規模,從而獲得更多的經濟利潤,提升企業的財務績效。由此提出假設1。
假設1:公司對股東履行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正相關。
(2)債權人。作為企業發展運營資金的提供者。對債權人履行社會責任,按時還本付息,不僅可以建立良好的信用體系,還能夠解決公司資金周轉問題,企業有了債權人資金的支持,便可持續的經營下去,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利益。由此提出假設2。
假設2:公司對債權人履行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正相關。
(3)顧客。作為企業產品和服務的消費者,對企業可持續發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企業對顧客承擔社會責任,不僅取得顧客的信賴和支持,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業的知名度,從而企業可以正常運營。由此提出假設3。
假設3:公司對顧客履行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正相關。
(4)供應商。大多數企業為了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卻忽視與供應商之間的協同,對供應商履行社會責任,能夠確保獲得高質量原料和半成品,有利于企業未來發展,促進財務績效提高。由此提出假設4。
假設4:公司對供應商履行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正相關。
(5)員工。員工是企業最寶貴的財富,對員工履行社會責任,能夠激發員工的勞動積極性,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利益,進而提升了企業的財務績效。由此提出假設5。
假設5:公司對員工履行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正相關。
(6)政府。企業積極履行對政府的責任,合理經營,依法納稅,能夠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以及政府的支持,進而提升企業的財務績效。由此提出假設6。
假設6:公司對政府履行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正相關。
(7)環境。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前提,現在絕大多數企業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不惜傷害環境,進而導致社會發展受阻。因此,根據筆者對以往文獻的研究發現,通過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的上市公司經濟效益更優。由此提出假設7。
假設7:公司對環境履行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正相關。
2.3.1 社會責任績效指標
國內外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衡量方法很多,歸納起來,具有代表性的有聲譽指數法、KLD指數法、內容分析法。本文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分別從股東、債權人、顧客、供應商、員工、政府以及環境7個方面來確定社會責任的績效指標,具體衡量方法如下。
(1)對股東的責任:每股收益=凈利潤/普通股股數。該項指標越高,說明企業對股東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就越好。
(2)對債權人的責任: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該項指標越大,說明債權人就越沒有保障,即企業履行對債權人的社會責任就越差。
(3)對顧客的責任:主營業務成本率=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收入。該指標越高,表明企業對顧客的讓利越多,即企業履行對顧客的社會責任越好。
(4)對供應商的責任:應付賬款周轉率=營業成本/應付賬款平均余額。該指標越低,表明企業拖欠供應商的賬款就越多,即企業對供應商的責任表現越差。
(5)對員工的責任:員工收入水平=支付給員工以及為員工支付的現金/營業收入。該指標越大,說明員工獲利就越多,企業對員工的社會責任表現就越好。
(6)對政府的責任:賬面所得稅稅率=所得稅/利潤總額。該比率越高,表明企業政府的貢獻越大,即企業對政府履行社會責任表現越好。
(7)對環境的責任:是否通過ISO14000認證,通過為“1”,不通過為“0”。通過環境管理認證,說明企業能夠與環境更好的相處,即企業對政府的責任表現就越好。
2.3.2 財務績效指標
衡量企業財務績效的方法同樣多種多樣,有杜邦分析法、平衡計分卡等,但是,杜邦分析法在反映企業財務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筆者采用的平衡記分卡中的財務指標總資產報酬率總資產報酬率來衡量企業財務績效,這也是業界最常用的財務績效指標之一。該指標越高,說明公司盈利越好,否則相反。
總資產報酬率=(利潤總額+利息支出)/平均資產總額
2.3.3 控制變量
Trotman and Bradley(1981)的研究指出,企業規模對公司履行社會責任有一定的影響力[9]。除此之外,我國企業存在國有企業以及非國有企業,而我國國有企業比例比較大,因此企業性質也會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產生一定的影響。綜合所述,本文將企業規模和企業性質作為控制變量。變量匯總,如表1所示。
2.3.4 社會責任各利益相關者權重設定
筆者以“卡羅爾結構”為基礎,并結合徐光華、陳瑞的研究對酒類企業各利益相關者進行權重設定。Carroll(1979)將社會責任的四個方面分別賦予權重,依次為經濟責任(4)、法律責任(3)、倫理責任(2)和自愿責任(1)[10]。徐光華、陳瑞(2007)在Carroll的基礎上,并依據支出對內部利益相關者與外部利益相關者權重再次分配分別為0.6和 0.4[11]。具體權重值,如圖1所示。

圖1 社會責任各利益相關者權重設定
2.3.5 研究模型
根據研究假設和所搜集的數據的特征,本文結合表1、圖1構建多元回歸模型如:

表1 研究變量總表

其中,Y為總資產報酬率;α為截距項;βi為第i個變量回歸系數待估系數;bj為各利益相關者權重系數;是隨機干擾項。
對選取的2010—2017年25家樣本公司共200個數據的社會責任指標和財務績效指標的研究變量進行描述性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描述性統計
由表2可知,總資產報酬率最小最大值分別為-0.0824和0.8360,二者差距較大,這表明我國酒類上市公司的業績參差不齊,差異較為明顯。每股收益率的均值1.3804,極大值為21.56,極小值為-0.29,資產負債率的均值為0.337147,極小值為0.0616,極大值為0.8711,兩個變量指標數值差異較為懸殊,這表明,不同的酒類上市公司對股東以及以及債權人利益保障上存在較大的差異。主營業務周轉率均值為0.246998,極小值為0.0101,極大值為0.8820,這說明在保護消費者的利益上各公司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應付賬款周轉率以及員工收入水平的極大值與極小值之間的差異也很顯著,這說明各個上市公司對員工以及供應商利益的認知程度存在明顯差異。賬面所得稅稅率最大值為0.7824,最小值-0.6775,二者之間的差異則是表現在不同公司的稅收政策以及納稅意識的不同。從通過ISO14000認證的均值0.49來看,絕大部分公司都已經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參與到保護環境的行動中。
對變量進行Pearson檢驗,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總資產報酬率在0.01水平上與每股收益、主營業務成本率、應付賬款周轉率、賬面所得稅稅率、企業規模以及通過ISO14000認證呈顯著正相關,而與資產負債率呈顯著負相關;員工收入水平以及企業性質與總資產報酬率無明顯關系。綜上可知,本文假設1,假設2,假設3,假設4,假設6,以及假設7均成立,而假設5則不成立。

表3 相關性分析表
為進一步研究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的相關性,下文將對模型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具體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回歸結果分析
由表4可知,判定相關系數R2=0.623≥0.6,所以該模型回歸效果較好,P=0<0.05,所以該模型回歸方程顯著,并且通過系數檢驗,較多系數可以進入回歸方程,故該模型適用。
通過對回歸結果進行分析可知,每股收益、員工收入水平及賬面所得稅稅率的P值為0<0.05,且回歸系數均為正值,這說明每股收益、員工收入水平及賬面所得稅稅率與總資產報酬率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控制變量企業性質對總資產回報率影響不大。此外,資產負債率的P值為0.022<0.05,且回歸系數為負值,故資產負債率與總資產報酬存在顯著地負相關關系。最后,主營業務成本率、應付賬款周轉率、通過ISO14000認證以及控制變量企業規模的P值均小于0.05,且回歸系數為正值,故它們與總資產報酬率均存在顯著地正相關關系。
本文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并對25家酒類上市公司2010—2017年的財務數據樣本進行分析,結果表明。
第一,樣本公司與員工、股東、政府、供應商以及環境呈顯著正相關,即說明樣本公司對他們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將更有益于提升企業財務績效。主要是因為對員工、股東、政府、供應商以及環境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不僅可以直接地促進促進銷售收入以及市場價值的增長,還能讓企業在稅收政策、原材料以及資源利用方面占據絕對競爭優勢。而這些都可以直接促進企業財務績效往好的方面發展。
第二,樣本公司與債權人之間存在顯著地負相關,這說明樣本公司疏忽對債權人履行的社會責任將不利于企業財務績效的提升。主要原因是因企業為對債權人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不僅能夠解決資金周轉問題,還能讓企業在社會上樹立良好的誠信,這些都是能夠促進企業不斷發展,進而獲得良好財務績效的因素。
第三,控制變量企業性質對財務績效成正相關,而企業規模與財務績效不相關。主要是與其他性質的企業相比,國有企業往往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因為它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執行者以及推動社會和諧的重要力量。
結合以上研究結論,筆者認為,從長遠來看,企業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將會促進財務績效的增長。因此,企業想要可持續發展,就需要結合“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戰略方針制定相應的社會責任發展戰略,把生產經營的經濟效益和履行社會責任統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