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航華東空管實業投資有限公司 汪惠龍
2014年10月27日,財政部印發了《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財會[2014]27號),在此基礎上,2016年6月22日,又發布了《管理會計基本指引》(財會[2016]10號),這是我國管理會計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但我國管理會計理論在企業實際的應用不廣泛、不深入、不協調,在發達地區,上市公司、大型企業得到一定程度的應用,但大多數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對管理會計的應用還是存在很大的差距,且將管理會計工具和方法深入應用到經營業務活動中的企業更是少之又少。
在“互聯網+”產業模式和“一帶一路”大好時代背景下,響應國家走出去必須產品升級、創新轉型的號召,企業結合國家財政部管理會計基本指引和應用指引的要求,企業財務的定位和職能都需要發生轉變,特別是中小型企業。中國新開辦企業存活率一般在3年左右,而中小型企業屬于“上不上、下不下”的尷尬階層,即上有實力強勁、管理先進的大型企業,下有實力薄弱、結構簡單的微型企業,唯有創新轉型,學習和借鑒國內外先進企業管理理念,協同共贏,創造出符合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物質文化需要的產品和服務,中小型企業才能獲得長期的經濟利益,找出一條出路。
同樣,企業財務以前叫作“賬房先生”,只需完成會計的核算和事后監督職能,而如今企業需要不斷的創新、產業結構和生產流程復雜化,企業財務也必須通過創新來為企業提供及時、有效、有決策價值的財務數字和信息。所以企業財務團隊建設中,除了財務人員轉型外,還需要增強財務和業務相融合的綜合能力,即通過核算會計和管理會計綜合運用,為經營業務活動提供決策支持的能力。財務會計轉型既是國家經濟發展戰略需求,也是企業發展和市場發展的迫切需要,財務會計的轉型直接影響著我國企業未來的發展和未來財務管理的趨勢。需借助信息系統和一系列管理會計方法和工具,使企業財務從核算型財務會計到業務型管理會計并向智能財務發展。
目前中小企業主要以民營企業為主,對銷售業務和銷售績效重視而忽略財務管控,使得企業的業務和財務相互脫節。業務部門重銷售業績,而不關心過程和細節的管理,如銷售部門為了提高業績,簽訂合同時隨意定低價格和給到客戶高扣點,在預收了首批定金后不重視客戶的維護和后期交易往來的回款情況,使得企業只體現銷售增長而實際沒有資金進賬的經營風險發生,而財務部門為了開源節流,只重視企業內部成本費用的控制,而忽略企業運營風險的把控和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使得財務與業務部門相脫節。
另外,很多中小企業在戰略規劃、預算管理、績效考核、風險控制、人才培養等管理方面根本不重視,如果重視,也只是追求短期的眼前的利益;在財務數據上,只重視某些指標上,而沒有真正的去挖掘每個數據背后的實際意義,使得財務報告失真或沒有質量;企業高管只是高高在上,制度形同虛設,存在各種風險隱患。
中小型企業財務大多數屬于事后核算反饋的“賬房”會計,缺乏主動財務轉型為業務提供事前分析風險管控的意識。業財融合實現的真正價值是實現企業效益的整體提升,從企業整個業務活動的價值鏈出發,關注企業各個價值領域,哪怕是企業中一個貨物的轉移流程,其哪些作業操作是增值的還是非增值的都需要考慮。要讓財務深入到企業的每個業務單元,起到帶領和強化成本經營意識的作用。
中小型企業財務團隊雖然具有財務核算專業理論和能力,但缺乏更多的是管理會計專業能力和業務流程的設計及實踐操作能力,在與業務部門的溝通中存在壁壘,無法實現企業目標的一致性。面對“互聯網+”多樣化的商業模式、復雜多變的業務流程和經濟形勢,財務人員母庸質疑需要快速學習各種能力,特別是需要跳出財務單一的會計核算模式,將財務管理的思路融入到業務中,成為業務伙伴的最佳搭檔,不僅實現財務領域的無障礙溝通,還將成為業務領域最懂財務的專業人士。
“互聯網+”、移動技術、全球經濟化迅速發展的時代,社會中新生事物,新環境、新機會不斷出現,很多中小型企業管理層根本不重視企業信息系統的建設,還是單靠企業人資管理和人工流程化操作和管理,既不能為企業提供及時、準確、有價值的財務和業務數據及信息,又無法實現和發揮業財融合的效果。需要建成符合企業發展并實現業財融合的信息化技術平臺。首先,需要企業管理層從企業頂層設計上重新引起對信息系統建設的重視度和重新思考企業信息系統建設的意義和價值;其次,財務人員除了掌握傳統的信息系統功效外,還需要將管理會計的思想引入到信息系統建設中,進而通過財務管理指導業務流程,實現系統和業務流程的更新或再造;最后,還可以引進和使用外部專業的第三方信息系統咨詢機構對信息系統進行調整和架構,以便達到財務和業務流程自動化管理。
很多中小型企業認為企業戰略、預算管理只是空談,不能夠給企業帶來實際的經濟利益,不能夠消除企業面臨的風險等,從而拋棄企業戰略、預算管理等一些有利于降低或使得業務風險控制在可控范圍內的管理會計工具和方法。固然,企業戰略、預算管理等規劃管理可能是徒勞的,但企業的決策者在面臨企業明天應該做什么的情況下,必須為不確定的未來做些什么準備工作,這就是需要運用企業戰略、預算管理、決策等管理會計工具和方法,對風險進行事前的管控,以達到業財融合。
鑒于以上種種問題,企業在成長和發展中,可能面對企業內外部激烈的競爭對手和環境或被動的面對和接受企業內外部各種因素,這就要求業務和財務統一認識,一切以增加企業整體價值為目標,在充分考慮重要性原則和成本效益原則的基礎之上,靈活處理各項業財業務,權衡各種關系,使業務財務充分融合,走向全面一體化的道路。
業財融合的財務轉型歸根到底是人的意識轉型。首先,加強財務人員管理會計理論及相關財務知識和業務操作的培訓;其次,鼓勵財務人員主動與業務人員互相交流學習,但并不是將財務人員轉為業務人員,而是通過學習交流并結合所培訓內容,將財務人員培養成為一名懂得業務的專業財務管理人員;最后,企業通過加強業財融合的宣傳,進一步為每個個體、每個組織賦能,激活個體激活組織,實現人人財務的新模式。
業務財務融合作為觸手深入到企業每個業務單元,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不僅要業務和財務達到無障礙的交流和溝通,更要財務能夠為業務提供有效、有價值的決策信息和方案。就要求財務部門定期到生產部門學習生產流程、去市場銷售部門了解市場走勢等,并主動的去給生產部門、市場銷售部門等講解財務知識,相互溝通和交流雙方所關注的財務數據和信息,更好的發揮各個個體、各個組織的創造、創新能力,更加有效的利用資源使得工作合作順暢和實現企業的整體價值。
中小企業的信息系統化建設和使用不充分是一個普遍現象,而要實現業財融合避免財務信息成為孤島必須借助信息系統化建設來實現業財流程融通。企業信息系統中財務信息系統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往往財務信息成為孤島無法與業務的前后端進行連接。至此,需要將業財流程融通,必須加強企業信息系統化建設,通過技術引擎等信息技術的創新,處理企業經營活動中各項交易,對業務交易信息進行采集、加工和處理,固化財務作業流程,來支撐業務財務自動化管理職能及財務循環在信息系統中的實現,并提供滿足企業管理決策所需的及時、準確的信息,將助力企業財務的流程再造、組織變革,幫助企業實現財務轉型和職能應用。
企業通過制定企業戰略、預算管理等管理體系融入業務中,通過使用管理會計工具和信息系統的分析,實現業財融合并防范企業重大缺陷發生和預防風險,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首先,企業通過戰略管理,通過管理會計收集、整理和分析企業內部業務和外部環境等多種信息,并始終遵循目標可行原則、資源匹配原則以及協同管理原則,讓處理分析后的信息成為決策層判斷的依據,幫助企業管理層作出合理的戰略規劃,實現企業長期效益。其次,融入預算的管理,為每一個個體和組織制定合理的指標,引導各個單元按照預算管理的步驟和次序朝著企業戰略方向前進。最后,在以戰略為核心的前提下,促進各個個體和業務單元協同管理,在考慮企業內外部的風險狀況和企業所能承擔風險能力下,充分利用管理會計工具和系統監控,防范重大缺陷的發生,保證企業平穩健康的運行和發展。
綜上所述,面臨經濟發展新形勢,中小企業在業財融合一體化建設中,加強企業財務管理型人才的培養和打造業財融合專業性人才團隊是首要問題。中小型企業必須認識到業財融合在企業經營中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借助企業信息系統建設,結合管理會計工具和方法,對業財融合中的問題進行認真處理和分析,時刻掌握企業經營活動實際狀況,并針對處理和分析的問題找到相關的解決方案,發揮業財融合一體化建設的綜合效用,從而推動中小型企業在新形勢下的科學、健康發展,實現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