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飛
(青島市北區水清溝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山東 青島 266555)
我國實行對兒童的預防接種制度,應用疫苗接種于機體,使兒童產生對傳染病獲得特異性免疫,花費低、效果顯著,對保障兒童免受傳染病侵襲的有效方法[1]。目前使用的疫苗是安全有效的,但因多種因素的影響,使進行預防接種的兒童出現了一些不良反應,對兒童產生一定的危害,甚至因此引起醫療糾紛。對兒童預防接種產生的不良反應的原因進行調查,并給與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能夠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改善醫患關系。
將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進行預防接種的2000名兒童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021例,女979例,年齡0~6歲,平均(4.21±1.49)歲;所有兒童接種疫苗為國家計劃免疫免費疫苗,包括:乙肝、百白破、脊髓灰質炎、麻風腮、卡介苗、流腦、乙腦、甲肝、水痘等。
入選標準:按計劃接種疫苗的兒童.
依據《免疫預防與疾病控制》標準[2]對所有研究對象的不良反應進行診斷。將兒童預防接種產生的不良反應分為:一般反應、偶合反應、異常反應。一般反應:因疫苗本身特異性引起,包括全身性反應和局部性反應,為一過性不良反應。患兒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包括發熱、注射部位紅腫等。偶合反應:患兒可能在接種疫苗前已存在不明顯的癥狀,接種后出現癥狀,其發生率不高。異常反應:發生率較低的一類不良反應,患兒多表現為過敏性皮疹、過敏性休克等。
1.4.1 針對性護理措施
根據調查的兒童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發生的相關因素實施針對性的護理措施。(1)接種前護理:做好接種前的“三查七對”接種前仔細核對兒童此次所需接種的疫苗種類,嚴格核對疫苗的有效期、疫苗是否搖勻等;詢問兒童是否有過敏史,(2)接種時護理:保持環境整潔。接種時利用玩具等配合家長安撫兒童情緒,分散兒童的注意力,指導兒童家長將兒童擺放正確的體位。接種時明確接種途徑,避免因接種方法錯誤而產生不良反應。(3)接種后護理:接種后家長應陪同兒童在觀察室內觀察半小時。護理人員和家長應對兒童進行心理撫慰;密切觀察兒童的精神狀態,監測體溫;密切觀察兒童注射部位情況,如出現紅腫可用土豆片貼敷。口服脊灰減毒活疫苗接種前后半小時應避免喂奶、進食、飲水;24小時后方可洗澡,充分休息。保持兒童皮膚干燥,穿寬松透氣的衣物。一旦發生不良反應,立即通知醫師給與處理。
本研究所有數據應用SPSS 22.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用率表示。
2000名兒童發生的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的兒童數是30例經給與適當處理后均痊愈。兒童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發生的首位原因為接種時間的原因(夏季接種暴露注射部位,兒童自己易抓撓),其次為疫苗本質因素,另外兒童體質因素和心理因素、接種操作不規范疫苗未搖勻所占比例也較高,具體結果見下表。

表1 兒童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發生因素
發生不良反應的30名兒童,再次進行疫苗接種時,給與護理干預后,僅有2名兒童再次出現不良反應男性兒童占56%,女性兒童占44%,不良反應發生率降低為0.1%。
預防接種所產生使用的疫苗是抗原或抗體,利用人體的免疫系統而對疾病產生免疫,但發生的正常免疫反應意外的異常反應,為預防接種不良反應[3]。本研究對兒童發生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的相關因素進行調查,發現兒童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發生的首位原因為接種時間的原因(夏季接種暴露注射部位,兒童自己易抓撓),接種的季節對疫苗的效果影響顯著;其次為接種后作息和環境不當,兒童體質因素和心理因素、接種操作、疫苗質量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這與部分研究的結論較一致[4,5]。針對這些因素給與相應的護理,嚴把疫苗質量關,提高護理人員接種操作水平,同時獲得家長配合,在兒童本身、疫苗以及接種操作三個方面進行嚴格精細的護理,使兒童預防接種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降低。
綜上所述,兒童預防接種不良反應的發生涉及兒童本身、疫苗以及接種操作方面的多個因素,針對各個因素進行護理干預能夠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臨床上可進一步調查并給與護理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