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施翠,李 玲,陳 霞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 合肥 230036)
深靜脈血栓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疾病之一,好發于骨科疾病患者中,主要是指深靜脈腔內血液發生不正常凝結,繼而對靜脈腔起到明顯阻塞作用,可引起靜脈回流障礙等,最終對患者身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在臨床上提前對患者實施干預措施尤為重要,有利于降低深靜脈血栓形成風險,從而促進患者術后的康復,對改善預后及生活質量具有積極作用[1、2];我科為了探討預見性護理干預對預防骨科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作用,選取2017年02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200例骨科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認知功能正常,同意參加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見正文描述:
本次研究對象選取方法:對入院患者先進行Autar評分,得分≥10分且經過B超檢查未有血栓形成的患者納為本次實驗對象,最終選取200例骨科患者。研究時間為2017年02月至2017年11月,按照抽簽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組,即觀察組給予預見性護理干預、對照組給予一般護理干預,各100例,且對兩組患者的深靜脈血栓發生率、D-二聚體水平及護理滿意度進行觀察及評估。
觀察組男女性別之比為54:46;平均年齡值(53.12±1.21)歲,年齡范圍35-71歲;其中合并高血壓共45例、合并糖尿病共30例、合并高血脂共25例。對照組男女性別之比為51:49;平均年齡值(53.17±1.24)歲,年齡范圍36-71歲;其中合并高血壓共43例、合并糖尿病共31例、合并高血脂共26例。臨床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大于0.05,存在可比性。
對照組方法--給予科室規定的常規護理,即按照醫遵實施藥物治療及口頭健康教育等。
觀察組方法--給予預見性護理干預,如下敘述:
(1)術前護理:①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制作宣傳海報,張貼于病房,同時主動向患者與家屬介紹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臨床癥狀、所造成的后果及防護措施等;利用PPT及視頻等方式加深患者與家屬的印象及重視程度,并定期舉辦講座,邀請患者及家屬參與,以便于積極配合治療工作,主動進行被動肢體鍛煉。②心理疏導:骨科疾病存在一定突發性,尚未做好心理準備,且難以承受,即以悲觀及焦慮等情緒表達,因此護理人員應通過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實施針對性開導措施,告知患者只有積極配合護理人員工作才能增加康復幾率,否則反之,可利用恢復較好的同種病例對患者進行鼓勵,以便于增強戰勝疾病信心,從而積極配合康復治療工作。③飲食護理:飲食遵守清淡、易消化原則,且富含纖維素、蛋白及維生素等,慎食高脂肪類食物,能夠對血液粘稠度起到明顯增強作用,繼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的血流速度;除此之外,告知患者每天飲水量應大于3000ml,對降低血液粘稠度具有積極作用。④體位護理:指導患者患肢抬高15°-30°,且高于心臟水平,可對靜脈回流起到明顯促進作用;與此同時定期監測患者的D-二聚體水平,若是數值為陽性,則需對患者進行一對一干預,告知患者禁止將枕頭放置于患肢下,以免造成過度彎曲,繼而對靜脈回流造成不利影響。⑤功能鍛煉:于患者入院后由護理人員教會家屬功能鍛煉方法,并定期進行檢查、指導,以便于促進靜脈血液回流,與此同時指導患者進行被動、主動伸展及肌肉收縮活動等。
(2)術后護理:①功能鍛煉:由護理人員演示,教會家屬,待患者麻醉清醒及生命體征平穩后需主動為患者進行下肢肌肉按摩,每隔30分鐘進行一次,一次時間控制為10分鐘左右,與此同時指導患者進行被動的屈伸運動,包括髖關節、膝關節、趾關節,遵守遠端至近端原則,一天3次,一次時間控制為15分鐘左右;與此同時可借助CPM機為患者早期進行患肢被動及主動鍛煉;除此之外,通過定期按摩以起到提高肌肉泵的作用,有利于進一步促進靜脈血向心流動,對減少靜脈血栓形成風險具有積極作用。②靜脈保護干預: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應禁止選擇下肢,且避免在同一血管進行連續穿刺,以免對血管內皮造成不良影響。③病情觀察:護理人員需加強巡視力度,通過密切觀察患者的下肢顏色、皮膚溫度等情況,與此同時定期對雙下肢周徑進行測量,一旦雙下肢周徑差大于0.5cm,需立即告訴醫生進行有效處理。④體位護理:定期協助患者進行翻身,且在幫助患者翻身后置于功能位,于平臥位時應將雙膝至足部放置軟枕上,抬高患肢(15°-30°);于側臥位時需錯開上下膝關節,且在雙腿之間放置軟枕,以便于促進靜脈回流。⑤藥物干預:按照醫遵為患者靜脈滴注低分子肝素等藥物,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靜脈血栓的形成。⑥機械預防:借助彈力襪、充氣式褲腿泵等工具促進靜脈回流,以達到預防靜脈血栓的形成的目的。
觀察且評估兩組200例骨科患者的深靜脈血栓發生率、D-二聚體水平及護理滿意度。D-二聚體水平分別在入院時和出院前進行檢測。護理滿意度[3]---于出院前一天向患者采用問卷調查表進行評估,分值0-100分,分為三個等級,其中一級滿意(得分大于或等于86分)、二級滿意(得分為65-85分)、三級滿意(得分小于65分)。
運用SPSS20.0分析本文數據,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以P<0.05表示對比數據存在統計學意義。
見下文數據可看出觀察組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數據,P值小于0.05。

表1 兩組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比較
見下文數據可看出觀察組干預后的D-二聚體水平低于對照組數據,P值小于0.05。

表2 兩組D-二聚體水平比較
見下文數據可看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數據,P值小于0.05。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深靜脈血栓是臨床上較為常見并發癥之一,主要是一種靜脈回流障礙性疾病,好發于骨科患者中,因為該類患者受外傷的影響被迫長期臥床,繼而導致靜脈內血液發生凝結,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正常血液循環,最終導致機體局部血液發生供應不足等現象[4];而形成深靜脈血栓因素在于以下幾點:①臥床時間較長,易導致血液緩慢,發生血液滯留等現象;②下肢失去自由活動能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血液緩慢程度;③外傷及手術治療均屬于應激源,可進一步加重血液的高凝狀態;④長期實施靜脈穿刺或所注射的藥物具有強烈刺激性,均可血管內膜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⑤由于生活不能自理,為了不給家人增添麻煩,會適當控制飲水量及進食量,從而導致血液濃縮,且明顯增加血液粘稠度;因此在臨床上對該類患者實施有效護理干預尤為重要,對降低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具有積極作用[5、6]。
預見性護理干預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及推廣,是一種新型的護理理念,與以往護理模式大不相同,主要是將被動護理轉化為主動護理,通過提前對患者發生并發癥風險因素進行評估,繼而實施相應安全有效措施,以便于在最大限度下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及預后具有重要意義;該護理內容主要圍繞圍術期所開展,即術前通過健康教育、心理疏導等措施以達到緩解患者負面情緒的目的,且適當進行合理飲食、正確體位及早期被動鍛煉指導[7];而術后則通過給予病情觀察,以便于及時發現深靜脈血栓,利用CPM機為患者進行被動及主動鍛煉,以達到進一步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與此同時可在患者臥床期間利用彈力襪等工具促進靜脈回流[8];于本次研究結果中可發現觀察組經預見性護理干預后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經一般護理干預后數據,P值小于0.05;與吳攀英學者[9]研究結果一致,即試驗組經護理后僅發生1例下肢深靜脈血栓、百分比為3.23%,而對照組經護理后發生7例下肢靜脈血栓、百分比高達22.58%,兩組對比數據存在明顯差異,P值小于0.05;由此說明實施預見性護理干預意義重大,能夠在減少深靜脈血栓風險的基礎上促進患者康復。
曾有學者研究表明:形成深靜脈血栓因素與長期臥床、手術創傷具有直接關系,尤其是老年人存在較高的發病率,可隨著身體機能退行性改變,導致免疫力下降,繼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靜脈血栓形成風險,為此筆者認為對該類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干預尤為重要,通過判斷患者的病情發展提前擬定科學、合理的護理計劃,以達到干預病情發展的目的,對促進患者康復具有重要意義[10、11];由此說明實施預見性護理干預具有較高臨床價值,能夠在明確護理重點及針對性防治措施的同時進一步改善患者預后。
總而言之,預見性護理干預應用于骨科患者中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能夠在降低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的基礎上提高患者滿意度,值得應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