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躍萍
(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膝關節置換術是近年來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治療膝關節疾病的一門醫學技術,可以極大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膝關節功能障礙是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常見的并發癥和臨床難題。集體康復模式是一種可以充分調動患者和家屬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康復教育模式,且具有持續性[1],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
本文旨在通過研究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在康復過程中應用集體康復護理模式,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康復模式。
選擇2017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行全膝關節置換術住院患者60例,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其中實驗組男13例,女17例;對照組男12例,女18例。
納入標準:(1)患者知情同意(2)所選患者均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終末期,均行單膝的全膝關節置換術,不分左右肢(3)患者術中所使用的假體均為進口假體(4)患者的年齡在五十歲至六十歲之間。(5)患者患肢在手術之前未出現明顯的病理學改變(6)患者術前可獨立行走(7)不排除高血壓、糖尿病等通過其他科室能糾正的并發癥。
排除標準(1)患者術后出現傷口不愈合(2)不能按照要求完成康復訓練者(3)術后出現深部感染或深靜脈血栓需要進行患肢制動的患者(4)患有精神疾病。
對照組和實驗組均采用以下早期和中期康復訓練內容。對照組由經驗豐富的護士給予“一對一”康復指導,實驗組按照每組5人由對照組同一護士進行指導,隨后患者交流,護士解決患者提出的問題。
(1)術后早期康復指導:術后1~3天,在術后患者回到病房后即開始康復訓練:行股四頭肌收縮和踝泵運動。①股四頭肌等長收縮,保持健肢位,膝關節下墊軟墊收縮股四頭肌的同時下壓膝關節,進行tens[2]訓練法。②踝泵運動。③膝關節活動度訓練。④轉移訓練。⑤術后12~24h后步行訓練,使用四角助行器練習行走,如有出血、疼痛、腫脹加重時,減輕訓練的強度,增加冰敷的次數。
(2)術后中期康復訓練:術后3天~2周內:①下肢肌力訓練,采用等長收縮和抗阻訓練,等長收縮采用早期訓練法,抗阻訓練15次/組,3~4組/天。②膝關節活動度訓練,重力下主動牽伸,被動關節牽伸5~10分鐘/次,2次/天。③重力轉移訓練,前后左右轉移。④下肢協調訓練,仰臥輪替動作、坐位交替伸膝、坐位交替踏步、拍地訓練,原地踏步,15個/組,3組/天。⑤步行訓練。在訓練過程中避免訓練幅度過大,以不引起患者疼痛為宜。
采用美國特種外科醫院(HSS)評分標準,對患者進行術后第四天、第七天、第十四天進行評價。HSS評分包括扣除的內容與步行者的需要、內部和外部畸形和不一致有關。
采用SPSS21.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分類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住院時長經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對照組明顯高于實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術后HSS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術后HSS評分比較(±s)
組別 例數 術后4天 術后7天 術后14天對照組 30 34.77±1.52 58.23±3.69 73.83±2.09實驗組 30 39.80±1.56 68.23±2.08 86.87±1.94 t 12.630 12.926 25.044 P<0.001 <0.001 <0.001
兩組患者術后HSS評分比較結果見表1。兩組患者術后第4天、第7天、第14天HSS評分比較,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現已成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醫療手段。術后患者的功能鍛煉尤為重要。研究發現,團體訓練在回歸病房后,患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提高。
通過實驗結果發現,實驗組在術后第四天的康復效果就已經優于對照組,隨著訓練幅度的增大,對照組與實驗組中的差距也來越明顯。這說明集體康復護理模式能在早期對患者產生更加積極的作用。此外,實驗組的住院時長比對照組平均縮短2.7天,在術后第四天實驗已經初有成效,實驗組平均7.33天即可出院,而對照組的平均住院時長達到了10天。說明集體康復護理模式可以加速患者的康復進程,縮短住院時長,為患者節省了住院開銷。
集體康復護理模式的應用可有效促進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的早期康復,對患者膝關節主動/被動關節活動度、穩定性有促進作用,提高患者滿意度,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