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瓊芳
(重慶市永川區精神衛生中心,重慶 402160)
精神病患者是指有重度心理障礙的患者,臨床主要表現為焦慮不安、精神抑郁、狂躁妄動、多疑等,有些病程較長,情緒不穩定,或可主動傷害他人。有研究表明[1],科學合理的護理方式,有利于改善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狀態,改善患者的健康問題。因此,本人做出關于語言溝通及心理護理對精神病患者臨床治療影響的分析,具體探討過程如下。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我科接受治療的80例精神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根據隨機數字法,將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為40例。其中,觀察組25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17-64歲,平均年齡(39.51±4.14)歲,病程1~15年,平均病程(6.32±1.21)年;對照組23例男性,17例女性,年齡18-66歲,平均年齡(42.52±3.12)歲,病程1-12年,平均病程(5.81±1.52)年。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等基本方面,無特殊差異(P>0.05),可以進行試驗對比分析。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①了解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健康狀況以及身體潛在不良因素②護士應遵從醫囑給患者按時按量服藥。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下,增加語言溝通及心理護理:(1)語言溝通:①醫護人員在與精神病患者進行語言上的溝通之前,應首先與患者建立信任,有利于患者康復。②醫護人員和患者之間多進行醫學帶有鼓勵意義的暗示,增強患者的自信心。(2)心理護理:①醫護人員應具備完善的專業知識和護理水平。尊重患者,給予患者充足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這些是溝通患者、治療護理的基礎元素。②及時掌握患者的情緒變化及病癥特征,做好對比記錄。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后的SF-36評分(社會功能、情緒功能、認知功能、角色功能、軀體功能),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
依據滿意度[2]評判護理療效。護理滿意度評價包括:工作責任心、服務態度、術后護理措施和業務熟練度,各25分,得分≥90分為非常滿意,70-89為滿意,<70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數]×100%。
所有數據由SSPS 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數據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用x2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護理后的SF-36評分(社會功能、情緒功能、認知功能、角色功能、軀體功能),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SF-36評分(±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SF-36評分(±s)
組別 例數 社會功能 情緒功能 認知功能 角色功能 軀體功能觀察組 40 62.20±4.30 70.35±4.31 62.50±3.75 68.33±3.55 58.90±4.56對照組 40 57.89±4.78 65.55±5.73 58.32±3.48 59.60±3.25 46.89±3.75 t 4.240 4.234 5.167 11.472 12.866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為92.50%,對照組滿意度為75.00%,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n/%)
對于精神病患者,常規護理時要有護理人員及患者家屬監視患者用藥,仔細觀察是否服下,必要時可檢查患者舌下、腮下是否藏有藥物。
語言溝通目的是與患者建立信任,對精神病患者多予語言上的支持,使患者相信醫護人員,配合治療。這種語言暗示對精神病患者來說是精神上的鼓勵,對患者增加心理支持、增強患者自信心。為防患者情緒不穩定時自取自服,護士應妥善保管好藥物,避免發生意外。
心理因素主要部分是情緒因素,它影響疾病的發生、發展、預后,調節患者情緒,以維持好神經生理、神經免疫、和神經內分泌的協調與平衡。密切關注患者情況,及時疏導、調控患者的不良情緒,盡量避免外界因素刺激患者,并在患者面臨刺激時予以及時的關懷與幫助。幫助患者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避免消極情緒,達到病情好轉的目的。經試驗對比分析表明,觀察組護理后的SF-36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滿意度92.50%,明顯高于對照組7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語言溝通和心理護理對精神病患者的治療有明顯優勢。
綜上所述,針對精神病患者治療方法,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語言溝通和心理護理,可以發揮療效最大化,不良反應相對較小,療效顯著。語言溝通與心理護理對精神病患者臨床治療的方法,值得臨床加大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