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潔
(文山市第一人民醫院,云南 文山州 663000)
新生兒窒息是新生兒在出生時的一種缺氧現象,在新生兒窒息后,首先需要對其進行復蘇治療,然后在治療過程中對其進行護理干預,從而提高新生兒的存活率[1]。優質護理服務屬于一種整體性的護理服務,在新生兒窒息復蘇后對其進行針對性的護理,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研究對60例窒息復蘇后新生兒采用不同護理干預,探究優質護理的應用價值。
研究樣本:將本院窒息復蘇新生兒納入研究對象,篩選后選取病例60例。研究時間:研究始于2016年1月,止于2018年1月。分組方式:無選擇性將所有患兒分為2組,常規組研究組各30例。基本資料:常規組中,男性與女性分別為17例與13例。研究組中,男性與女性分別為15例與15例。所有患兒在研究前均征得患兒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在研究結束后,將所有患兒一般資料進行對比,不影響本次研究結果的科學性(P<0.05)。
研究組患兒采用優質護理模式。保持患兒房內整潔與干凈,將室內溫度調節到適宜溫度,讓患兒處舒適的環境下進行治療,對患兒動脈血氣結果進行監測,給予患兒面罩吸氧法,將吸氧流量控制在1.00L/min到3.00L/min之間,對新生兒采取吸氧干預,維持新生兒呼吸通暢。與患兒家長進行溝通,了解患兒病情,并且護理人員需要將患兒的狀況告知家長,對家長進行安慰與開導,為家長進行健康教育,然后讓其加入到護理當中,共同對患兒進行能護理。
常規組患兒采用常規護理方式,主要是配合醫務人員對患兒進行治療。
①護理滿意率;②生活質量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研究。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以t值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以x2檢驗。當P<0.05時,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率比較(n%)
表2 常規組與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s)

表2 常規組與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s)
生活質量評分 常規組(n=50) 研究組(n=50)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基本癥狀 6.314±0.2117.724±0.2116.511±0.2228.422±0.311活動功能 6.212±0.6227.501±0.2226.324±0.5138.221±0.312情感功能 6.313±0.4137.414±0.5026.235±0.2148.515±0.221生活功能 7.225±0.5128.132±0.1017.224±0.5249.011±0.221總體指標 6.443±0.5217.571±0.1136.447±0.2189.816±0.023
新生兒窒息指的是在新生兒出生1min內出現的窒息現象,此時新生兒的生命體征以心跳為主,無法自主呼吸,在出現窒息后如果醫護人員沒有給予及時的復蘇治療,會對新生兒造成生命危險,而在新生兒成功的復蘇后,也需要對其實施優質的護理方式,從而提高患兒的存活率。首先需要對其進行生命體征評估,明確患兒的身體狀況,然后保證患兒的治療環境,與家屬進行溝通,對其進行健康知識教育,讓家屬與護理人員共同完成護理干預[2]。
綜上,根據臨床結果得知,在新生兒窒息復蘇后進行優質護理干預,可對患兒生活質量進行改善,并且可以提高患兒護理滿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