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亞威
(內蒙古通遼市第二人民醫院,內蒙古 通遼 028000)
顱腦外傷病情進展迅速且控制難度大,外加病情嚴重[1],死亡率高,因此臨床護理的難度大。循證護理屬于新型護理模式,主要指的是結合可信度高且有價值的研究成果,通過問題的提出,積極尋找實證,并依照實證采取最佳護理方案。顱腦外傷屬于臨床多發病,對這類患者采取循證護理能減輕病情嚴重程度,挽救其生命。現就本院2016年8月到2018年3月66例顱腦外傷患者采取不同護理模式的臨床價值展開探析,總結如下。
本次研究起止時間為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共選取我院66例顱腦外傷患者參與研究。參照組18例男,15例女,年齡平均(38.51±3.64)歲,患病原因:5例暴力擊打傷,9例高處墜落傷以及19例交通事故傷;實驗組21例男,12例女,年齡平均(38.42±3.70)歲,患病原因:3例暴力擊打傷,10例高處墜落傷以及20例交通事故傷。2組基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參照組:行常規護理:關注患者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并對其瞳孔及意識變化等加強觀察;開展護理操作時需結合護理制度進行;待患者病情處于穩定狀態后三周再開展康復護理。
實驗組:行循證護理:首先提出循證問題,結合具體的問題于系統中查閱資料及文獻,尋求研究實證;對證據的可靠性及實用性進行評價,將臨床專業知識、護理經驗、證據與患者的實際需求有效結合,將最理想的護理方案制定出。具體護理內容有:
1.2.1 體位護理
幫助患者選取最舒適體位,防止肢體功能受到影響;將患者頭部向一側偏移,盡可能外展肩關節,伸直肘腕,分開手指,屈曲下肢,膝、肘、肩與頭等應用軟墊予以支撐。
1.2.2 康復護理
待患者病情穩定后即可開展康復護理,通過穴位刺激的形式進行,2次/d,按恢復效果依次加強訓練強度。訓練時由關節健側到患側,近端至遠端,由輕至重,每一關節均被動活動三次,每次活動的次數為五次至十次。盡可能開展全幅度運動,使患者關節得到一定程度恢復。康復訓練時適當輔助推法與按法,避免肌肉痙攣與萎縮。
1.2.3 心理疏導
開展護理工作時需確保熱情、耐心以及細致,給予患者充分的關愛與尊重,使患者信任護理人員;若患者對疾病知識了解不充分,可詳細耐心全面地講解疾病有關知識,使患者能夠增加對自身疾病的了解,進而轉變不良心理狀態,積極配合護理工作,加速康復進程。
1.2.4 并發癥護理
顱腦外傷嚴重并發癥包括腦疝,具有較高的病死率。顱腦受損會引起顱內血腫,進而導致腦疝。提供護理服務時,護理人員需對患者病情加強觀察,一旦發現異常,應當盡快通報責任醫師,并協助其及時處理。
1.2.5 語言及意識護理
患者由昏迷與無意識狀態到覺醒會出現周期性變化,意識逐漸恢復,在這過程中,可通過多種感覺刺激促進患者恢復速度,例如音樂刺激、情感刺激等。待患者精神、生理狀態良好時,需幫助患者逐漸恢復認知。若患者存在語言障礙,需借助CT明確病變位置,結合患者的興趣愛好、家庭環境以及性格特點等選取適宜的訓練內容,引導患者自主發音,并予以糾正,使其語言能力逐漸恢復。
評定護理效果[2]:意識恢復正常,未出現并發癥且無后遺癥遺留為痊愈;意識恢復,存在輕微語言與肢體功能障礙為好轉;植物狀態或死亡為無效。
采用SPSS 22.0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用x2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以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護理效果對比差異顯著,統計學意義成立(P<0.05),見表1。

表1 2組護理效果對比(%)
顱腦外傷是因外界暴力間接或直接引起的頭部損傷,腦挫裂傷,頭皮血腫[3]、撕脫傷、裂傷以及顱骨骨折等均是常見外傷。受傷后患者會表現出程度不同的視乳頭水腫、頭痛、嘔吐以及意識障礙等癥狀,由于病情復雜,變化迅速,因此極易導致不良后果。
循證護理是借助當下最新且最科學的依據向患者提供高效優質的護理服務,這種護理模式能使護理人員的工作熱情得到提高,進而找出護理缺陷與問題,通過查閱諸多文獻資料,在保障護理措施有效合理的情況下結合患者的實際需求制定最理想護理方案,使患者的肢體功能得到有效鍛煉。本研究對選取的66例顱腦外傷患者制定了兩種護理方案,一組采取常規護理,另一組實施循證護理,結果表明實驗組總療效高達97.0%,優于參照組81.8%,P<0.05,提示循證護理屬于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能有效彌補常規護理的隨意性[4],保障護理的效果,使護理水平進一步提升,最終改善患者的預后。循證護理能通過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狀況,由諸多方面尋找證據并充分應用,使患者獲得全方位、周到且可行的個體化護理服務。
總之,對顱腦損傷患者施行循證護理可行性高,能鞏固治療效果,降低致殘率與致死率,維護患者日康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