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維珍
(佛山市中醫院,廣東 佛山 528000)
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對人工關節的壽命、病人的生活質量起關鍵作用,忽視家居康復訓練可導致病人出現嚴重的并發癥[1]。髖關節置換術后病人使用家居康復訓練可增強病人的自我管理意識,有效預防和控制病情的進一步發展,確保手術成功的連貫性,減少意外的風險。現介紹如下:
選擇我科行髖關節置換術后病人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齡60-82歲,平均70.5歲。按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將病人分為對照組(n=30)和觀察組(n=30)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顯著性。
接受常規護理方法,包含有出院指導、疾病宣教、康復訓練、心理支持等。
(1)出院后進行健康宣教,派發《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手冊》,填寫家居康復訓練登記表,制定隨訪時間。以電話形式進行隨訪,并取得病人及家屬的配合。
(2)指導家屬出院后的家庭準備,電源開關設在隨手可觸處;病人衣服要寬松、易穿,鞋子要防滑舒適。患者單獨離床活動時彎腰屈髖不超過90°,不可重疊雙腿。家中椅子不能太低,髖關節損傷患者避免久坐。髖關節損傷患者大小便選擇坐便式馬桶,防止意外的發生。
(3)功能訓練,應采取功能鍛煉方式如:(1)術后3~4周康復訓練以恢復肌力和關節活動度為主,包括股四頭肌舒縮運動、坐位伸屈髖練習等,每天3次,每次20~30分鐘。術后5~8周康復鍛煉增強肌肉的肌力,逐漸改善關節的活動范圍,加強病人恢復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術后9~12周提高肌肉整體的協調性為準,改善髖關節的功能。術后4~6個月提升肌肉的耐力,增強抗阻力的直腿抬高,以病人的耐受程度來決定鍛煉時間。(2)進行有規律活動,最好是散步、打太極拳等有氧運動,避免劇烈運動。
(4)飲食護理指導病人及家屬注意營養膳食的合理搭配,多食奶類、豆制品類及新鮮水果的富含鈣和維生素D等食物,要求改善戒煙、限酒,不飲咖啡等不良習慣,同時控制體重減少關節磨損。
(5)術后復查,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1年各復查1次,以后每年1次。
以吃飯、穿衣入廁等日常生活作為指標進行對病人的自理能力評價[2]。4項活動全部自理為生活自理;1項或多項需要幫助生活自理,4項完全不能自理為生活不能自理。康復訓練完成90%以上為優,80%~89%為良,70%~79%為中,70%以下為差[3]。
計量資料采用%率(±s)統計學處理,P<0.01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觀察組康復訓練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康復訓練計劃完成情況比較n(%)
觀察組ADL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ADL比較
髖關節置換術是髖關節的病變恢復關節的解剖結構,但髖關節功能卻需髖周肌肉、韌帶等及全身良好狀況的保證,而系統的康復訓練可使髖關節功能快速恢復致正常,從而提升病人日常自理能力[4]。多數病人對醫護人員所指導出院注意事項只能記住60.0%[5],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會逐漸淡忘了醫生的囑咐,同時缺少醫護人員及家屬的監督,病人功能鍛煉有所下降。在精湛的手術技術只有結合家居康復訓練,髖關節置換術后的生活自理才能獲得最理想的效果[6]。對照組在出院時給予康復指導,一方面由于時間的流逝,對康復鍛煉相關知識淡忘,出現松懈;另一方面病人掌握的程度不高,可能影響病人生活自理方面[7]。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康復訓練計劃情況為93.67%,而對照組20%。因此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出院后家居康復訓練模式,針對不同的恢復程度進行指導,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從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髖關節置換術后病人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復主要依靠有效的功能鍛煉,而有效的功能鍛煉離不開長期的健康宣教與家居康復訓練。家居康復訓練不但提高護士的綜合素質,還增強了護患之間的關系,幫助了髖關節置換術后病人樹立信心,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從而生活質量也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