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安,朱永紅*
(黃石市中心醫院,湖北 黃石 435000)
臨床上,對股骨頸骨折患者均是采用外科手術方式進行治療,但在治療的過程中,患者常遭受一定的痛苦。因此,必須要對其輔以舒適護理模式,以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和不良情緒,并提高患者臨床護理效果[1]。為此,我院選取了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間收治的60例股骨頸骨折患者作為對象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總結:
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間收治的60例股骨頸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先后就診的順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齡為63-85歲,平均年齡為(74.0±11.0);觀察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為62-83歲,平均年齡為(72.5±10.5);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相比,不存在明顯的差異(P>0.05),可進行對比性研究。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舒適護理,主要包括:(1)舒適環境護理:為患者提供溫馨、舒適的病房環境,保持病房的清潔、安靜、空氣新鮮,定時對病房進行通風、打掃,使病房溫度保持在25℃左右,濕度保持在50%-60%。護理人員在夜間查房的時候,要放輕腳步,以免打擾患者休息;護理人員還可以在病房內放置一些花卉、播放舒緩的音樂等,給患者創造溫馨的感覺;(2)心理舒適護理:要與積極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緩解患者內心的不良情緒;(3)疼痛護理:根據患者的疼痛程度,對患者進行不同形式的鎮痛處理,并采用溝通、播放音樂、交談感興趣的話題、講幽默故事等方式,分散患者的疼痛注意力;(4)并發癥護理:指導患者進行咳痰、深呼吸,預防肺部感染;叮囑患者多飲水、多排尿,預防泌尿系統感染;定時幫助患者進行翻身,保持皮膚清潔干燥,以免出現壓瘡;(5)飲食護理:根據患者的病情,制定科學的飲食計劃,指導患者多進食“高纖維、高蛋白、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保證患者營養均衡;(6)功能鍛煉:術后1天,對患者進行下肢肌肉按摩,促使下肢的血液循環;在第2天,指導患者進行肌張力訓練,對患者進行抬臀、股四頭肌長收縮、踝關節屈伸等練習。術后2周,指導患者進行無負重站立,并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幫助患者逐漸恢復自理能力。
利用焦慮自評量表對兩組患者進行評分,患者得分越高,表明焦慮情緒越大;
利用VAS視覺模擬評分法對患者的疼痛進行評價,無痛:0-2分,輕度疼痛:3-5分,中度疼痛6-8分,重度疼痛9-10分[2];
統計兩組患者不良情況發生情況;
利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整理,采用(±s)表示計數資料,以x2檢驗。采用(%)表示計數資料,以檢驗,判斷統計學意義的標準以P<0.05為有意義。
如下表1所示:觀察組患者的SAS、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SAS、VAS評分對比
如下表2所示:觀察組患者不良情況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股骨頸骨折在臨床上較為常見,患者多為老年群體。其病發機制為患者骨質疏松,以至于患者的股骨頸出現極度脆弱的現象,使得其髖周肌群出現了嚴重的退化。患者一旦受到輕微的外傷,就會導致股骨頸骨折,甚至出現股骨頭壞死、骨折不愈合等癥。尤其是當老年患者一旦病發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等慢性疾病,又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患者的股骨頸骨折發生率。
在臨床上,均是采用外科手術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但是術后,受到創口疼痛、藥物不良反應、行動受到束縛、并發癥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患者常遭受一定程度的痛苦。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對患者采有效的舒適護理干預措施,以進一步提高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
舒適度護理是臨床上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主要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從病房環境、疼痛、心理、飲食和功能訓練等方面,對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舒適護理干預,并經過大量的臨床研究證實,通過舒適度護理,有效緩解了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不良情緒,提高了臨床護理效果[3]。
本次研究結果也充分表明:對股骨頸骨折給予舒適護理,患者的SAS評分為(25.53±5.05)、VAS評分為(2.15±0.53),且并發癥發生率為10.0%。綜上所述,通過舒適護理,有效緩解了股骨頸骨折患者的疼痛、不良情緒,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