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付 窈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二濟困醫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支氣管哮喘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支氣管哮喘患者日常生活過程中表現為咳嗽、呼吸困難及胸悶等,加上反復發作的病情導致患者生活質量受到嚴重下降,危害患者身體健康。且隨著人們生活環境的變化及空氣智聯過的下降,支氣管哮喘的發生率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1]。我院針對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69例支氣管哮喘患者進行觀察,分別給予常規護理及臨床護理路徑,旨在分析臨床護理路徑對支氣管哮喘患者的護理效果。
選擇我院于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69例支氣管哮喘患者進行觀察,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其分成兩組,34例常規組支氣管哮喘患者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分布在32至78歲之間,均值為(56.36±3.14)歲;35例觀察組支氣管哮喘患者中男女比例為15:20例,年齡分布在33至76歲之間,均值為(56.15±3.27)歲。
常規組支氣管哮喘患者與觀察組支氣管哮喘患者的臨床資料相比(P>0.05),差異不存在顯著差異,可對比。
給予常規組34例支氣管哮喘患者實施常規護理,給予患者常規用藥護理、環境護理及生活護理等;
給予觀察組35例支氣管哮喘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具體措施如下: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的臨床護理路徑,具體如下:在患者入院后第一天由責任護士熱情接待患者及患者家屬,主動向患者及家屬介紹病區的設置情況、臨床醫生的主要信息等,幫助患者盡快熟悉病區環境,減少患者對陌生環境的害怕心理,針對患者的病情程度及心理狀態進行全面評估,并協助患者實施各項檢查;在患者入院接受治療第二天指導患者遵醫囑實施針對性藥物治療,向患者實施藥物治療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實施藥物治療對于患者預后的重要性,結合支氣管哮喘患者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飲食計劃,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時調整飲食計劃,指導患者治療過程中各項注意事項,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及認知度。在患者入院后第3至4天,指導患者逐漸完善各項檢查,給予患者針對性霧化吸入或注射治療,為患者普及霧化吸入、干粉吸入劑等的吸入方式及注意事項,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在患者入院一周左右時間全面評估患者病情,為患者介紹支氣管哮喘相關健康知識,解答患者各項疑問及不解,告知患者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現象及相應的預防措施;指導患者進行肺功能鍛煉、正常的呼吸方式等,制定針對性有氧運動計劃;在患者出院前一天指導患者出院后遵醫囑服用藥物,減少減量、加量及中斷治療現象導致的復發現象,指導患者自我病情監測的方式,給予患者支氣管哮喘防治手冊,定期給予患者電話隨訪,提醒患者定期來院復查。
對比兩組支氣管哮喘患者護理后的哮喘發作次數、焦慮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及護理有效率等指標的差異;(1)焦慮評分[2]:采用焦慮自評量表進行分析,總分100分,分數與患者焦慮程度成正比;(2)護理有效標準: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不存在主觀不適,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較高,護理過程中不存在護理意外等。
采用spss21.0軟件對兩組支氣管哮喘患者護理后的各項指標進行處理,當P小于0.05表示兩組支氣管哮喘患者護理后的各項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常規組護理后的護理有效率為76.47%(26/34),觀察組支氣管哮喘患者護理后的護理有效率為94.29%(33/35),兩組相比:x2值=4.4169,P值=0.036;兩組支氣管哮喘患者的哮喘發作次數、焦慮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的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支氣管哮喘患者護理后的哮喘發作次數、焦慮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
支氣管哮喘的本質主要是由多種細胞及細胞組分參與的慢性氣道炎癥現象,一般在清晨或夜間發作或病情加劇,且病程較長,臨床中尚未找到科學有效的方式治愈,若不及時進行治療將導致患者出現縱膈氣腫、氣胸、呼吸衰竭、肺氣腫等疾病,影響患者預后[3]。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有效的護理措施較為重要,臨床護理路徑對于支氣管哮喘患者的護理效果顯著,
臨床護理路徑主要是指以時間為導線為患者實施入院指導、病情及心理評估、針對性護理治療、飲食指導、鍛煉指導及出院指導等一系列全面及整體的護理措施,臨床護理路徑的護理目的是為了促進患者預后,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為患者實施整體、高效及全面的護理措施[4]。本次觀察結果顯示,觀察組支氣管哮喘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后的哮喘發作次數、焦慮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及護理有效率等指標明顯優于常規組支氣管哮喘患者實施的常規護理,說明臨床護理路徑對于支氣管哮喘患者的護理效果明顯。
綜上,臨床護理路徑對于支氣管哮喘患者的護理效果明顯,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