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珊珊
(張家港澳洋醫院,江蘇 張家港 215600)
突發性耳聾(SD)是臨床上常見急診疾病,通常情況下發病急驟,患者可在數分鐘或數小時內出現單耳、雙耳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1],單純藥物治療其治療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且同時由于患者病發時無任何的心理準備,造成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易出現焦慮、恐懼、不安等心理應激性反應,嚴重影響了患者接受治療的依從性和預后效果,并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不良影響,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措施可減少臨床治療過程中患者的不良情緒,基于此,我院采用多元化護理干預進行突發性耳聾患者高壓氧治療的臨床護理,效果理想,現報告如下。
收集2014年5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突發性耳聾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高壓氧治療,其中30 例患者接受常規護理,作為對照組,30例患者接受多元化護理干預,作為觀察組,觀察組患者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17~70歲,平均年齡52.50±17.36歲;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20~79 歲,平均年齡50.80±14.4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護理方法觀察組
患者接受多元化護理干預,即①入院指導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時應熱情接待患者,向患者介紹醫院的治療條件、病區環境和陪護制度,幫助患者盡快的改善對醫院的陌生感;②健康教育護理人員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講解突發性耳聾的相關知識,耐心的解答患者提出的每一個問題,消除患者內心的疑慮,對于聽力較差的患者,采用非語言溝通,增強患者堅持治療的信心;③心理護理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分析患者產生焦慮、抑郁、恐懼等不良情緒的原因[2],并制定個性化的護理干預方案,通過與患者日常的溝通、交流,給予患者必要的安慰、支持,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對于缺乏治療信心的患者,可通過分享前期成功治療的案例,提高患者的信心,同時護理人員應積極鼓勵鼓勵病友之間互相分享各自的治療經驗,相互鼓勵、支持,讓患者保持積極的心態面對治療;④理療、按摩干預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和患者家屬認識耳門、聽宮、聽會、中渚、足臨泣等穴位,指導患者和家屬每日進行穴位的按摩,每個穴位按摩2-3分鐘,每日一次,十天為一療程,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提高患者的預后效果;⑤生活指導 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建立正確的飲食習慣,戒煙禁酒,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保證睡眠時間,避免情緒波動,指導患者掌握注意力分散法和自我放松法,維持良好的心態,多參加社交活動,多與朋友、同事交流,同時指導患者家屬多關心、愛護患者,積極鼓勵支持患者,避免談論患者敏感的話題,讓患者感受到家人在生活上對自己的關愛,營造溫馨、和諧的治療氛圍。
1.2.2 評價指標
比較患者護理前后的抑郁程度、焦慮程度、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焦慮度使用SAS焦慮度自評量表評價,抑郁度使用SDS抑郁度自評量表評價,生活質量使用SF-36生活質量量表進行評價。
1.2.3 統計學方法
各組患者的評價指標結果均使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其中SAS評分、SDS評分、SF-36評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護理滿意度進行秩和檢驗,α=0.05。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SAS評分、SDS評分、SF-36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不良情緒和生活質量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不良情緒和生活質量比較(分,±s)
組別 N SDS 評分 SAS評分 SF-36 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30 43.13±6.78 35.79±5.83 55.66±7.59 40.31±5.56 52.51±10.62 66.02±8.04對照組 30 42.59±7.46 43.07±6.13 53.68±8.26 47.22±4.79 53.78±9.46 59.81±9.74 t 0.293 -4.713 0.967 -5.157 -0.489 2.693 P 0.770 0.000 0.338 0.000 0.627 0.009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100.00%,對照組為86.67%,見表2。
突發性耳聾臨床上是指無明顯誘因所致的神經性聽力喪失,患者多表現為患側聽力顯著下降,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眩暈、耳鳴、惡心嘔吐、耳內悶脹等癥狀,該病具有發病迅速、進展快的特點[3],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進一步發展成為永久性耳聾,目前該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且發病率成逐年遞增的趨勢,因此如何有效提高突發性耳聾的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研究發現,焦慮等不良情緒可能為突發性耳聾的重要誘因之一,患者病發后,聽力會在短時間內發生明顯的下降,并伴有耳鳴等癥狀,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往往會進一步加重患者的焦慮情緒,從而使患者的病情發展進入“惡性循環”。優質的護理服務是保證臨床治療效果的前提,多元化護理干預最早由LEININGER首先提出,其理念是將多種文化滲透于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中,其關注患者治療過程中睡眠、心理、飲食、安全等多維度的護理服務,盡肯能滿足患者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護理需求,是一種多方位、全程、多媒體的護理干預措施,有利于患者生理和心理全方位的恢復。本次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SDS 評分、SAS 評分、SF-36評分、護理滿意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多元化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突發性耳聾伴耳鳴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對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均具有積極作用,值得推廣應用。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