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芳
(江蘇省江陰市人民醫院,江蘇 江陰 214400)
急性腦梗死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致殘率等,對患者的神經功能造成嚴重損傷。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行早期溶栓治療具有重要意義,治療后行DSA(數字減影全腦血管造影術)取栓治療,此種方法主要是利用計算機輔助成像技術對血管進行檢查,對腦血管疾病進行進一步診斷[1]。現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在治療的基礎上加之護理干預的效果作研究。
在2015年10月到2017年10月期間來我院就診的急性腦梗死患者中選取48例參與本組研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均分2組,各24例。參照組中男女比例為14:10,年齡區間為22~80歲,平均年齡為(51.15±2.18)歲;實驗組中男女比例為15:9,年齡區間為23~81歲,平均年齡為(51.34±2.37)歲。分析48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基本數據,組間數據差異不明顯(P>0.05)。
對所有患者均使用濃度為10% 的阿替普酶對患者進行靜脈注射,注射時間應在5~10分鐘之內,將剩余的阿替普酶加至250mL生理鹽水中,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1小時內滴注完畢。
對參照組行基礎護理,對實驗組行圍術期護理,主要包含:(1)術前干預:護理人員需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如患者存在焦慮、恐懼的心理,需對患者進行相應的疏導。術前留置尿管對手術部位進行備皮,取患者的血液作為標本,溶栓后輸入生理鹽水,如患者存在特殊情況需告知醫生。術前觀察患者的足趾顏色,對雙側足部溫度進行記錄。術前準備需在進入病區后半小時內完成。(2)術中干預:術中需對患者予以安慰,使患者保持穩定的狀態,讓患者取平臥位的體位,頭下放一軟枕,上肢自然放在身體兩邊,進行固定,將雙腳分開。在注射造影劑前告知患者,如有灼熱感出現,為正常反應。在術中需觀察患者的血壓情況、意識、瞳孔、煩躁情況,如存在異常需及時上報醫生。(3)術后干預:需配專人對患者進行看護,保證患肢處于伸直外展位,其他肢體可正常運動,定時幫助患者進行抬舉、屈伸。術后使用敷料和彈力繃帶對其傷口進行包扎,并使用沙袋或者鹽袋對傷口進行壓迫。對患者的生命體征、心電、吸氧情況等進行觀察。對于不存在嘔吐、惡心的患者可指導其進行適當攝入食物,不可攝入豆漿、牛奶以及含糖量較高的食物,防止出現腹脹,可攝入易消化、清淡的飲食。術后讓患者多飲水,有助于造影劑排出,防止損傷腎功能,對患者排尿、腹脹情況進行觀察。當繃帶拆除后,需觀察傷口是否有血腫、皮膚破損情況。指導患者進行下床活動,避免傷口出血。
判定48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和并發癥發生率。
使用SPSS 19.0軟件對48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所有數據行統計學分析,重復測量資料(護理滿意度和并發癥發生率)使用(%)率形式表示,兩組單獨數據比較行卡方檢驗,組間數據差異性明顯,統計學意義存在(P<0.05)。
實驗組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5.83%明顯高于參照組70.83%,組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分析48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例(%)]
實驗組發生血腫的有1例,發生皮膚破損的有1例,其發生率為8.33%(2/24);參照組發生血腫的有3例,發生皮膚破損的有5例,其發生率為33.33%(8/24);組間差異顯著(P<0.05),x2值=4.5474。
在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行阿替普酶靜脈溶栓后行DSA取栓術治療的基礎上加之圍術期護理,可仔細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血壓等,重視患者傷口情況,防止術后出現出血情況,告知患者保持積極態度有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在加之優質護理干預,控制了并發癥發生[2]。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相比于實驗組,參照組護理滿意度較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組間差異性顯著(P<0.05)。
綜上所述,采取阿替普酶靜脈溶栓后行DSA取栓術治療的基礎上加之護理干預,可控制并發癥發生,獲得較優的護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