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娟
(武漢協和醫院,湖北 武漢 430022)
腦血管疾病是比較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又被稱為腦卒中,引起此種疾病的原因比較復雜,會造成患者思維方式和動作行為受到影響,甚至影響到患者心理狀態。近幾年,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腦卒中患者數量不斷增加,心理護理聯合康復鍛煉對腦卒中恢復期患者具有重要意義,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幫助患者盡快恢復正常生活[2]。本文針對心理護理聯合康復鍛煉對腦卒中恢復期偏癱患者的影響進行探討,做如下報告。
選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3月所接收的7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例,對照組男患者為21例,女患者為14例,年齡48-71歲,平均年齡(60.17±2.08)歲;觀察組男患者為23例,女患者為12例,年齡46-73歲,平均年齡(61.31±2.17)歲。兩組患者均在知情情況下參與本次實驗,并且相關資料數據無明顯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藥物治療、基礎護理等。
給予觀察組心理護理康復鍛煉護理:首先,醫護人員要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減輕其心理負擔,增加患者對治療護理工作的依從性,從心理干預入手,增強患者康復自信心,使患者可以以積極樂觀態度配合治療護理工作,從而提高治療護理效果[3]。其次,醫護人員要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引導其進行運動鍛煉,合理控制運動時間,提升患者日常自理能力,保證患者運動鍛煉是在家屬或者相關醫護人員陪同下。另外,醫護人員可以定期幫助患者進行按摩,促進血液循環。比如手腕、手臂、肩關節、肘關節等等,逐漸加大運動量,循序漸進的提高患者身體素質[4]。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效果和護理前后生活質量。
顯效:患者意識清醒,運動功能完全恢復。有效:患者意識比較清醒,運動功能出現好轉。無效:患者意識比較清醒,運動功能出現障礙[5]。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人數×100.00%。生活質量評價包括生理、角色、心理健康等方面內容,評分在0-100分之間,評分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本實驗通過spss20.0專業統計學軟件,對兩組護理效果等資料開展x2檢驗,并以(%)表示,對SF-36生活質量、SAS評分以及SDS評分開展t值檢驗,并以(±s)表示,當P<0.05時,組間數據存在明顯差異。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對比兩組腦卒中恢復期患者護理效果,觀察組總有效為34例,占97.14%;對照組總有效為26例,占74.28%。兩組患者數據之間具有顯著差異(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效果情況 [n,(%)]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對比兩組腦卒中恢復期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變化,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都得到一定改善,但是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情況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情況比較(±s,分)
因子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對照組 觀察組 對照組生理職能 14.36±0.65 13.64±0.69 18.62±1.05 14.62±1.34角色職能 12.18±0.71 14.04±0.76 17.34±1.26 15.24±2.01心理健康 13.64±0.92 13.07±1.02 18.06±1.43 15.04±2.18
腦卒中患者很容易在手術后出現偏癱、喪失語言功能、喪失運動能力等不良癥狀,對患者的身體、心理造成很大困擾。醫護人員要將心理護理和康復鍛煉護理進行有機融合,幫助患者早日恢復身體健康[6]。針對腦卒中患者進行康復鍛煉護理干預,可以促進增強患者身體素質,提高生活質量。在患者剛剛接受手術治療后,患者的心理處于應激狀態,許多嚴重的患者無法正常行動,甚至無法自理,其承受的心理壓力較大,很容易產生消極負面情緒[7]。心理干預可以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幫助患者對自身相關疾病癥狀產生正確認識,增強康復自信心,積極配合護理工作進行康復鍛煉,大大提高治療效果,被廣泛應用于醫學領域。
本文選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3月所接收的7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給予觀察組心理護理康復鍛煉護理,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效果和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對比兩組腦卒中恢復期患者護理效果,觀察組總有效為34例,占97.14%;對照組總有效為26例,占74.28%。兩組患者數據之間具有顯著差異(P<0.05)。對比兩組腦卒中恢復期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變化,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都得到一定改善,但是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聯合康復鍛煉護理腦卒中恢復期患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存在的運動障礙情況,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增強患者身體素質,值得臨床推廣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