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小余
(海口市人民醫院,海南 海口 570208)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飲食方式也呈快餐型飲食,忽略了飲食的科學合理性,且人們在進餐時間方面毫無規律性,導致我國消化道疾病發病率逐年上升。目前我國對消化道疾病的檢查方式多種多樣,其中確診率最高的診療手段為消化道內鏡檢查。但是由于常規消化道內鏡檢查通常會為患者帶來劇烈的疼痛感,并且時常伴有不同種類的不良反應,因此消化道內鏡檢查并不被作為首選檢查方式。隨著醫療手段的不斷發展,無痛消化道內鏡檢查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它彌補了傳統消化道內鏡檢查的缺點。為了使患者檢查時的感受更加舒適,本文對精細化護理在無痛性消化道內鏡檢查的應用進行了詳細的探討,現總結如下。
選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8年2月間收治的消化道疾病并于我院進行無痛消化內鏡檢查的患者80例,隨機均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每組40例患者。實驗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22~64歲,對照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齡19~71歲,兩組患者其他方面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護理模式,檢查前遵醫囑告知患者禁食12小時,確定患者無全身性重大疾病以及重要臟器實質性病變,詢問患者既往過敏藥物史以及家族病史。由護理人員向患者詳細介紹檢查中的操作流程以及檢查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患者植入留置針,監測患者的基本生命體征。實驗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精細化護理干預模式,具體如下:①心理護理:患者進行檢查前由于對無痛內鏡檢查沒有充分的認知,從而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抗拒等一系列的負面情緒,護理人員需要及時發現患者的負面情緒問題并給予安撫,向患者簡單介紹無痛性消化道內鏡檢查并將操作流程予以詳細的介紹,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告知患者在檢查中需要進行局部的麻醉,向患者簡單說明麻醉后的身體形態。利用語言的靈活性,使語言盡量通俗易懂。②環境護理:患者在進行檢查時要保證室內光線的適宜性,在不影響醫師操作視野的情況下盡量避免對患者產生過多的光線刺激,醫師與護理人員進行交談時要避免與檢查無關的話題,討論時盡量降低聲音,必要時可在檢查室內播放輕音樂,轉移患者的精神注意力,盡量降低患者的不適感,保證檢查過程能夠順利完成。③監測護理:在患者進行檢查時,護理人員要時刻注意患者的各項基本生命體征,避免患者在全身麻醉的狀態下發生休克等意外。④術后護理:檢查結束后,由護理人員看護,等待患者麻藥清醒。患者麻藥全部清醒且生命體征恢復正常時,護理人員要及時詢問患者有無不適,告知患者頭暈以及四肢乏力是正常的麻醉后反應,消除患者的擔憂。患者麻藥清醒后醫護人員繼續陪護一段時間,以免患者由于麻藥清醒后由于麻藥反應發生意外,在此期間醫護人員可以指導患者盡快排氣并叮囑患者近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評定兩組患者在檢查前后的焦慮自評表以及抑郁自評表結果,并將患者檢查中所感知到的疼痛等級以及檢查用時進行對比。
疼痛等級分為四級:0級:患者無任何疼痛感知,可自由活動。1級:患者有輕微痛感,合作行為不受影響。2級:患者痛感強烈,合作行為勉強能夠完成。3級:患者痛感劇烈,肢端濕冷,無法進行合作行為。
本次探究過程中涉及到的所有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完成分析,采用獨立樣本 檢驗。(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疼痛等級對比
檢查結束后,兩組患者檢查用時結果對比,實驗組患者平均用時(868.94±2.64)min,對照組患者平均用時(1213.96±3.61)min。實驗組患者用時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目前我國對于消化道疾病的主要檢測方法為內鏡檢查,但傳統內鏡檢查會給患者帶來不同程度的痛感,對患者檢查后的一定時間內的生活質量造成影響。因此,對于消化道內鏡檢查的患者需要特殊的關心。精細化護理能夠最大程度的降低患者的不適感,減少患者因檢查引發的生理性并發癥,消除患者的負面情緒,值得在臨床上加以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