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麗娟,周潔玉*
(江蘇大學附屬醫院兒科,江蘇 鎮江 212000)
新生兒窒息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新生兒急癥,指的是新生兒分娩1min內僅存在心搏但無呼吸,或是未建立有效、規律自主呼吸的一種缺氧狀態。隨著新生兒缺氧癥狀的出現,其臟器功能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新生兒窒息癥狀出現后,其會出現循環障礙、呼吸抑制以及無自主呼吸等一些列臨床表現,其主要誘發原因在于混合性酸中毒或是低氧血癥,因而也是新生兒傷殘或是死亡的一項主要原因[1]。醫學研究結果證實,每年約有1.3億新生兒出現窒息癥狀,且新生兒窒息患者死亡率在25%左右[2]。所以,針對新生兒窒息復蘇患者實施準確、穩健、快速、有效的臨床治療和護理,對于新生兒并發癥的減少,以及生存率的提高具有積極的意義。本研究分析了優質護理對新生兒窒息復蘇的臨床效果。
該研究回顧和分析了我院新生兒科在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之間,收治的100例窒息復蘇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患兒與女性患兒的比例為53:47,胎齡在37周至41周之間,平均(38.5±1.6)周,體重在2250g至4050g之間,平均(3230.56±540.22)g,其中,剖宮產35例,陰道分娩65例。根據研究序列中單數和雙數的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男性患兒26例,女性患兒24例,對照組共計50例,平均胎齡(38.0±1.3)周,平均體重(3080.53±430.53)g。實驗組也為50例,其中男性患兒27例,女性患兒23例,平均胎齡(39.5±1.4)周,平均體重(3440.22±484.66)g,可以看出,治療前檢查結果與不同觀察對象之間的數據資料之間,在統計學上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
對照組受試者采用常規方法護理,實驗組受試者接受優質護理,具體措施:第一,呼吸道護理。新生兒保持頭向后仰或是平躺臥位,保證咽喉部與口腔成一條直線,將鼻腔和口腔內分泌物完全清除,輕輕拍打患兒足底1~3次,從而達到刺激呼吸的作用。第二,喂養護理。適當延遲窒息新生兒的喂奶時間,在其病情恢復穩定后開始喂養,喂養時注意觀察新生兒有無嘔吐、腹脹等表現,護理人員對于患兒家長也應給以指導、安慰和解釋。第三,病情監測。復蘇治療過程中對新生兒呼吸、心率等指標加以密切監測,若其無規律性呼吸或是每分鐘心率小于100次,則需要及時告知醫師進行處理,凈復蘇氣囊實施面罩正壓通氣。對患兒心率變化進行觀察,一旦心率降低至每分鐘60次以下,則需要輔助醫師進行胸外按壓治療,在其心率恢復為每分鐘60次以上后停止。第四,保暖護理。復蘇治療過程中加強保暖工作,將新生兒全身擦干后置于輻射臺上,產房內溫度控制在26~28℃之間。第五,感染預防護理。加強病房內環境管理,做好每日消毒除菌工作,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范,新生兒擦浴時保證動作輕柔,避免頻繁搬動患兒,如有需要可適當應用抗生素。
通過阿氏評分(Apgar評分)方法對新生兒窒息情況加以評定,10分為滿分,嚴重窒息為0~3分,輕度窒息為4~7分,恢復正常為8~10分,同時,對比分析兩組新生兒臨床護理后,復蘇有效率的情況。
通過SPSS17.0軟件對作者在臨床研究過程中獲得的所有數據進行處理和比較,其中,x2檢驗方法用于比較和處理各種計數數據,(±s)方法用于比較和處理每個計量資料,單因素方差分析法用于比較其他數據。如果每個受試者之間P<0.05,則治療效果存在統計學顯著差異。
實驗組新生兒窒息患兒臨床護理后,Apgar的評分和復蘇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實質意義(P<0.05)。具體如下圖表1所示。

表1 新生兒窒息患者臨床護理效果對照分析
新生兒窒息是一種發生率較高的急重癥,也是胎兒宮內窘迫常見并發癥問題,所以,加強孕產期醫療保健知識,及時發現和糾正胎位不正問題,對于降低新生兒窒息具有重要意義[3-4]。產婦進入產程后,需要對其產程進展情況進行密切監測,及時處理胎兒宮內窘迫情況,從而避免新生兒窒息,對于已經發生新生兒窒息的,則需要及時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從而減輕新生兒窒息所致大腦缺氧缺血并發癥問題。由本次醫學研究結果可知,實驗組新生兒窒息患兒臨床護理后,Apgar的評分和復蘇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實質意義(P <0.05)。
綜上所述,在新生兒窒息復蘇患者臨床護理中應用優質護理措施,有助于新生兒復蘇成功率的提高,以及Apgar評分效果的提高有助于確保新生兒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因此可作為患兒的首選護理模式,具有較高的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