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雋
(無錫市第三人民醫院重癥監護室,江蘇 無錫 214000)
重癥監護室所收治的患者為危急重癥,日常工作以救治生命為主,加之無家屬陪護,故護理人員任務重、工作內容繁雜,壓力居較高水平,極易出現風險事件。而目前隨著公眾維權意識的增強,臨床對護理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重視針對重癥監護室行全面的安全管理,對降低不良事件率,提高護理水平意義顯著。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全程責任制護理,是小組制和責任制護理模式的有機結合,旨在為患者提供預見性的、有目的性的護理服務,在保障疾病診療效果的同時,提高患者滿意度[1-2]。本次研究針對所選病例,重視此護理管理模式的實施,取得了理想成效,現總結結果如下。
選擇重癥監護室患者40例,均為我院2018年1至12月收治。隨機分組,觀察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齡21-72歲,平均(62.7±3.9)歲;對照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齡23-75歲,平均(62.4±3.7)歲。患者或家屬均自愿參與本次實驗,組間自然信息均衡可比(P>0.05)。
對照組所收治重癥病例應用常規護理模式,即遵醫行靜脈通道建立,對生命體征密切監測,配合醫生實施相關醫護,依據病情所需行相應對癥支持。觀察組重癥病例以組為單位,開展全程責任制護理,具體內容:(1)構建責任制護理管理小組:組員由護士、責任護士、護士長組成,每個小組4人,設1名組長,依據高低年資搭配形式排班。對APN排班制度嚴格執行,A班:以8:00-17:00為范圍;P班:以17:00至24:00為范圍;N班:以0:00-8:00為范圍。A班護理工作最為繁重,可增加責任小組;P班、N班負責日常護理與相關辦公工作。(2)制定護理計劃:組織小組成員開展討論,對護理計劃共同制定,依據任務完成情況,組長向其提供必要的幫助,并做好指導工作;交接班時,需做好詳細檢查,以確保工作的連續性;(3)責任制管理:若發現患者治療方案改變,病情有明顯變化,需向責任組織即刻報告,組長未在崗時,可通過微信、電話,對患者情況及時了解。每位組長需對組內護理質量負責,若有問題檢出,需要向護士長報告,共同探討改進方案,并積極制定和落實[3]。
(1)對比兩組護理不良事件率;(2)對比兩組護理質量,應用醫院自制量表評估,包括應急處理、基礎護理、護理文書、專科護理、病情觀察5個維度評分,總分各100分,評估值越高,護理質量越高。
文中所涉數據均輸入SPSS22.0完成相關統計工作,其中護理不良事件率采用(%)表示,開展x2檢驗,護理質量評分采用(±s)表示,行t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重癥監護室患者護理不良事件1例,不良事件率為5%;對照組4例,不良事件率為2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護理質量各維度即應急處理、基礎護理、護理文書、專科護理、病情觀察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對比 (±s,分)

表1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對比 (±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應急處理 基礎護理 護理文書 專科護理 病情觀察觀察組(n=20)96.9±2.8* 95.2±3.7* 96.9±2.8* 96.8±3.0* 94.8±3.7*對照組(n=20)89.7±4.1 90.3±3.291.4±3.7 91.2±3.6 90.7±2.4
以組為單位開展全程責任制護理干預,為團隊式護理服務形式,通過行連續的護理干預,以為患者提供個體化的、全面的照護,以防范不良護理事件發生,增強患者臨床安全水平。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通過對護理人員合理搭配及排班,行責任制護理,高年資護士可協助任務較重或低年資護士完成護理工作,規范交接班,可確保白班、夜班的連續性,進而促使護理不良事件率降低,保證護理質量增強[4-5]。結合本次研究結果示,觀察組重癥監護室患者護理不良事件1例,不良事件率為5%;對照組4例,不良事件率為2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質量各維度即應急處理、基礎護理、護理文書、專科護理、病情觀察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針對臨床收治的重癥監護室患者,以組為單位開展全程責任制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率,提高護理質量,具非常重要的開展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