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才發 吳麗婷 林鳳 莊文芳
血管緊張素轉化酶主要位于血管內皮及上皮細胞,目前對于血管緊張素轉化酶在消化系統的方面的研究顯示,在肝硬化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往往伴隨著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的激活,但是血清中血管緊張素轉化酶在肝硬化患者的不同疾病發展過程中的含量變化以及肝硬化類型的研究尚無相關報道。本實驗通過對2000年6月至2018年6月來我院就診的肝硬化患者進行肝功能分級并檢測其血清中血管緊張素轉化酶含量,探究其臨床關系。
我院2000年6月至2018年6月來我院就診的肝硬化患者,根據child-pugh分級,分為A、B、C三級,各級患者均為83例,同時體檢健康者為對照組共180例。納入標準:1、參與本次實驗的患者簽署了知情同意書,自愿參加本次實驗。2、所有患者均無精神類疾病,能夠準確表達自身意愿。3、所有患者均無原發性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疾病。4、所有患者均通過影像學及實驗室檢查確診為肝硬化。排除標準:1、患者隨訪資料不完全。2、患者患有肝癌。
所有數據使用SAS 9.4進行加權評分匹配,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具備有統計學意義。
我們通過對所收集的不同的分級的肝硬化患者進行加權評分匹配,將不同分級患者的多項臨床特征趨同,其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檢測三組不同分級的肝硬化患者及正常體檢患者血清中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含量,正常對照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含量為(24.23±7.87) μmol/L,A級患者血管緊張素轉化酶含量為(43.12±18.43) μmol/L,B級患者血管緊張素轉化酶含量為(58.78±18.13) μmol/L,C級患者血管緊張素轉化酶含量為(79.76±23.97) μmol/L,結果顯示肝硬化患者血清中血管緊張素轉化酶的含量較正常體檢者含量高,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分級越高的肝硬化患者其血清中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含量越高,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三組患者經過加權評分匹配后的各項臨床特征
檢測病毒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及膽汁性肝硬化患者血清中血管緊張素轉化酶的含量,三者分別為(57.35±17.95) μmol/L、(80.32±21.73) μmol/L和(60.13±19.15) μmol/L,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含量較病毒性肝硬化及膽汁性肝硬化高,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目前研究發現,在肝硬化及肝纖維化患者中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存在異常激活的現象[1-3]。本實驗所得結果顯示,相對于正常體檢者而言,各個分級的肝硬化患者其血管緊張素轉化酶的表達量呈現明顯增高,其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隨著肝硬化分級的增高,血管緊張素轉化酶的表達量也呈明顯增高的趨勢,且增高量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得到結論,隨著肝功能損害的加重,血管緊張素在血清中的表達水平也增高,推測肝硬化的患者隨著肝功能受損的程度加深,其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會呈現持續的異常激活。
我們通過對不同類型的肝硬化患者進行血管緊張素轉化酶的檢測發現,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的血清含量較病毒性肝硬化及膽汁性肝硬化高,長時間大量的飲酒會導致腸道的通透性增高,而引發腸源性內毒素對肝內巨噬細胞及單核細胞的激活,而進一步引發肝損傷[4-7]。中性粒細胞進入肝臟使脂質過氧化,對肝臟的壞死起到了加重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酒精性肝損傷的主要效應細胞是中性粒細胞[8, 9]。而中性粒細胞導致脂質過氧化的過程又會導致血管緊張素Ⅱ的增多,同時血管緊張素Ⅱ又會對肝細胞的凋亡產生誘導作用[10]。
實驗表明,血管緊張素轉化酶在高分級的肝硬化患者血清中含量較高,而且在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血清中較其他類型的肝硬化患者血清中含量高,該項指標與肝硬化的臨床關系具有潛在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