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文豪
摘 要:歷史觀是人們對人類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 ,是人們世界觀重要組成部分。文學作品在不同程度上都會有歷史觀的表達,《桃花源記》這部作品也不例外。本文試就《桃花源記》的歷史觀做一些粗淺的分析。
關鍵詞:《桃花源記》;歷史觀;陶淵明
《桃花源記》是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詩人陶淵明的作品,該作品包括詩和散文兩部分。作者所生活的時代是十分動蕩不安的東晉末年,受這樣亂世的環境影響,作者創作了《桃花源記》,在其中塑造了一個美好的理想社會,而在這個理想社會背后又表達了自己的歷史觀。
一、《桃花源記》歷史觀的根本性質
桃花源記用其優美的文筆、精練的語言描繪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無比美好的理想社會,而這種理想社會的背后則體現了一種歷史觀。就根本性質而言這種歷觀是一種向后退的歷史觀,是一種開歷史倒車的歷史觀即退化史觀。這種退化觀認為歷史不斷地向前就是在不斷地倒退與消亡,人類的黃金時代不是在未來是在以前。而《桃花源記》所描繪的一些場景很好地說明了這點。“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鳴,見漁人,乃大驚,問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從這些描寫我們可以知道桃花源是沒有任何的政府部門,在經濟方面完全是靠業上的自給自足,沒有私有制,而且它也沒有商品的流通。人口也不多,要不不會“見漁人,乃大驚”說明這的人彼此都很熟悉因為人不怎么多。每個人的活水平都差不多,沒有什么貧富分化。而且這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跟其它方沒有任何聯系“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人間隔,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綜合上述,《桃花源記》所描述的桃花源是一個原始社會。作者陶淵明用優美簡潔的文筆表達了陶淵明自己對這種社會的肯定和向往。又通過桃花源村民的“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這一描寫表達了陶淵明對歷史現實的不滿和悲痛。而文中的‘秦不只是秦朝那么簡單,正如陳正炎和林其琰兩位先生在其合著的著作所指“還可以從秦之‘廢井田,開阡陌"來作說明。因為在人們的心目中,以土地私有與買賣為特征的地主經濟制度是由秦最終確立的,土地兼并與農民所引起的社會動亂亦由此開始。這一點同樣證明了陶淵明是運用對比的手法揭露了地主經濟的丑惡與黑暗。所以詩的第一句話就用了‘嬴氏亂天紀 來開宗明義。”[1]作者陶淵明運用了以上的手法表達了他的退化史觀即歷史不斷地向前,就是不斷地退步和衰亡,而不是進步或變得更好。人類社會的黃金時期是在過去,就是在桃花源為代表的原始社會時期。
二、《桃花源記》歷史觀的最終指向
先看看詩的部分中的這幾句“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愿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桃花源中的淳樸風氣和人世間的淡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時顯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隱藏起來了。試問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塵世之外的事?我愿駕著清風,高高飛去,尋找與我志趣相投的人。為什么陶淵明那么向往桃花源里的淳樸風氣?那種樸實的原始社會的生活?原因是人只有這樣子,人才能接近自然的狀態也就是接近道即到達與世界的本源--道合一的境界。因為他認為人只有使自己的變的淳樸,過得那樣樸實的生活,沒有過多的欲望追求,人才能與道合一,獲得心靈上的自由和解放,人才能幸福。這就是一種人與世界在精神上的交往即審美活動。這種歷史觀最終指
向是到達一種美學中的意境也就是一種“富有形上本體意味的境界。” [2]也就是與道合一。早在陶淵明之前的老子就提出了類似桃花源記的“小國寡民”的思想。“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3]跟上文已經提到過的《桃花源記》中所敘述的場景是十分相似的。為什么要這樣呢?因為“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的道是“道法自然”的,道的法則是自然,就是說道是任由萬物自然而然發展著,不主宰萬物。也就是“任其自己而然”。道是宇宙天地之間最高的理念,既然天地間最高的理念是這樣的。那么,世間其他的萬事萬物也就應該這樣自然而然即與道合一。所以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人要效法地,地要效法天,天要效法道,道要遵循自然。因為老子的這種認識論本身就很接近審美活動,而陶淵明明顯地繼承了老子的這一思想,并將其作為自己歷史觀的評判標準即人能否過上接近道的生活,到達與道合一的境界。因此說《桃花源記》的歷史觀是指向的是美學中的意境即與道合一。
三、《桃花源記》歷史觀的角度
社會史觀認為人類歷史不僅僅只包括政治、經濟、思想等大事件的歷史,更應該包括與平民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事件,比如說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等等。
主要從社會的角度、從民眾的角度 去觀察歷史。
《桃花源記》重點地描寫了桃花源人生活場景和生活狀態。“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馀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桃花源人互相勉勵督促致力農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樹竹林垂下濃蔭,豆谷類隨著季節種植,春天收取蠶絲,秋天收獲了卻不用交賦稅。荒草阻隔了與外界的交通,雞和狗互相鳴叫。祭祀還是先秦的禮法,衣服沒有新的款式。兒童縱情隨意地唱著歌,老人歡快地來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認識到春天來臨,天變暖和了;樹木凋謝使人知道寒風猛烈,秋冬之季到了。雖然沒有記載歲時的歷書,但四季自然轉換,周而成歲。生活歡樂得很,還有什么用得著操心?這些都描寫都是桃花源人的日常生活和他們的生活狀態,日常生活詳細到了衣食交通等各方面。還有社會及風俗上文化上的一些狀況如“秋熟靡王稅”“雖無紀歷志”“衣裳無新制”等等。再看看散文部分“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這些都描寫了桃花源人的衣食住行和日常勞作的狀況以及生活環境。“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用這一段的描寫表現出了桃花源較為富裕的生活和淳樸好客的民風。《桃花源記》看待歷史的角度主要是從社會的角度來看的,除了前面所說的避‘秦不僅是避秦朝更是避地主土地私有制之外。從這幾句”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也可以看得出來。在描寫完了桃花源的社會狀況之后,就借助漁人表達了對桃花源外面世界的王朝更替發出了感慨。也就是站在社會的角度去審視著中國歷史的發展。也可以理解為陶淵明認為歷史上會有那么多的動亂都是因為社會制度的問題包括土地制度、政政治制度等等。綜合上述,我們可以斷定《桃花源記》的歷史觀是站在社會的角度去審視著歷史的社會史觀。
參考文獻:
[1]陳正焱、林其錟.中國古代大同思想研究[M].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8.
[2]朱立元.美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96
[3]老子、莊子.老子 莊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