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玥 劉慧
摘 要:推行河長制是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的內在要求,是解決我國復雜水問題、維護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舉措,是城市轉型發展、建設上海“北大門”的重要抓手。但由于河長制體制依舊存在不足,離真正的“河長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實現“河長制”到“河長清”的轉變需要:強化考核問責,大力推廣“河長APP”;把準治理難點,聚力三河三業;凝聚全民力量,實現“政民一體”;完善法律體系,實現河流治理的長效和常態化。
關鍵詞:河長制;河長清;美麗中國;對策
2016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要求2018年底前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和實施河長制。南通市自3月1日起實施《南通市水利工程管理條例》,這是江蘇省設區市出臺的首部水利工程綜合管理方面的法規,并在全省率先將“河長制”寫入其中,開啟了河長制在流域生態治理中實踐探索和經驗總結的新階段。江海交匯的南通,背靠平原,三面環水,地勢平坦,河溝成網,全市水域面積778平方公里,1.7萬余條河道,河道總長達2.4萬公里。河長制的出現迎合了人民群眾對良好水環境和水安全的緊迫需求,“反映了實務界在現實法律供應不足情況下的一種務實的現實智慧,是避免水污染出現環境困局的一種積極作為”[1]。南通市委書記、總河長陸志鵬指出:“以河長制為抓手,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因此,全面推行河長制,抓好河湖管理,意義重大。
一、推行河長制的必要性
(一)全面推行河長制,是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2]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論”為河長制的未來發展指出了光明道路。近年來,南通市大力實施城市水環境綜合整治,把農村河道管護納入“四位一體”長效管理,城鄉水環境面貌得到改善。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南通市的水環境面臨巨大壓力,人口城鎮化將進一步增大用水量、排污量,河湖現狀與建設美麗中國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堅持綠色發展、保護優先,必須把河湖保護放在突出位置,全面推行河長制,以河長制促進河長清。
(二)全面推行河長制,是解決我市復雜水問題、維護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當前我國水安全嚴峻形勢,呈現出新老問題相互交織的情況,特別是水環境污染、水生態損害、水資源短缺等新問題愈加突出。近年來,南通市積極采取措施加強河湖治理、管理和保護,取得了顯著的綜合效益,但河湖管理保護仍然面臨嚴峻挑戰。為解決新時期復雜水問題,增進人民生態福祉,中央在河湖管理上創造性地提出了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全面推行河長制,將最大限度地整合行政資源,全方位立體式解決水問題,以河長制促進河長清。
(三)全面推行河長制,是城市轉型發展、建設上海“北大門”的重要抓手
市黨代會提出,南通要加快接軌上海,打造上海“北大門”,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與上海生態共治共保,加快水污染防治,推動城市發展由功能型向功能生態融合型轉變。[3]水彰顯城市靈氣,潤澤萬物生命,城市向生態轉型,離不開優質水環境的支撐。全面推行河長制,抓住河道這個關鍵要素,以河長制促進河長清,努力把南通建設成為生態之城。
正是基于上述考慮,南通市已把全面推行河長制作為南通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重要方面,市委陸志鵬書記對市、縣、鎮、村四級河長提出明確要求,“必須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積極回應群眾對生態環境的新期待。”
二、從“河長制”到“河長清”的對策建議
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的需求,河長制以其有效性獲得了內在合理性。所謂“河長上崗,水質變樣”,既是對河長制的事實描述,也是對河長制的價值訴求[4]。但是,如今的河長制發展依舊不完善,需要繼續改革探索,因地制宜地推動河長制從“有名”轉向“有實”,從“河長制”邁向“河長清”。
(一)強化考核問責,大力推廣“河長APP”
根據不同河湖存在的問題,實行差異化績效評價考核,大力推廣“河長APP”,App上對于巡河的內容、方式以及發現問題后的上報等方面有具體的安排和要求,后臺管理員也能看到具體的巡河情況。[5]“河長制app”發揮了“互聯網+”的優勢,猶如給河長制工作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使得各級河長、職能部門、公眾之間聯系密切,有利于提高了河長巡河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對于那些不作為的河長,“河長APP”就是“緊箍咒”,在這樣的技術手段面前,任何僥幸心理都不可能得逞,必須規規矩矩辦事、老老實實抓落實。將APP的使用情況切實與干部評價考核掛鉤,只有真使用、真考核、真問責,才能讓干部重視技術手段的使用,才能讓技術手段發揮其應有作用。
(二)把準治理難點,聚力三河三業
我市“三河”指如泰運河、通呂運河、通啟運河,全長295公里,是南通水網的主要連接河,生態環境脆弱、水質總體不佳;“三行業”指南通傳統的化工、印染、鋼絲繩行業,多數企業工藝落后、能耗高、污染大,產生了全市近50%的工業廢水、化學需氧量和重金屬排放。其中,“三河”貫穿39個鎮,“三行業”涉及企業1000多家,主營收入占到全市近20%。因此,市委、市政府應高度重視,將三河三行業的整治作為我市推行河長制的主攻難點,召開專題會議部署落實。我們將通過“三河三業”重點整治的先行先試、典型引領,為全市其他河道的整治和產業的轉型升級積累經驗。
(三)凝聚全民力量,實現“政民一體”
建設美麗中國要堅持人人盡責、人人享有。南通市政府應積極順應社會群眾從“求生存”到“求生態”、從“富口袋”到“富生態”的期待,首先,應該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激發群眾環保的主觀意愿。通過形式多樣的河湖保護宣傳教育活動,明顯增強群眾的江河湖庫保護意識和生態環境危機意識;通過深入的基層宣傳,要讓基層群眾知道河長制是于人于己的長遠大計,不能讓群眾置身事外。其次,加強社會監督。建立河湖管理保護信息發布平臺,向社會公示河長名單,在河湖岸邊豎立河長公示牌,標明河長職責、監督電話、河湖概況、管護目標等內容,接受社會監督。聘請社會監督員對河湖管理保護效果進行監督和評價。注重河長制正確輿論引導,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四)完善法律體系,實現河流治理的長效和常態化
首先,南通市應建立、完善相關法律,以明確的法律形式確定河長制。各項基本的制度通過法律的手段明確建立,使河長行權有法可依,河長履責有法據。其次,強化控源截污的法律監管,著力構建城市河道環境的長效管護機制。加大對違法排污和污染河流行為的法律責任追究和懲罰力度,建立科學的長效管護機制,才能實現城市河道的長治久清、長治久綠。第三,建立全社會性的監督制度體系。通過法律建立起社會監督、政府監督的法律保障制度,建立常態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監督、檢查體制機制,通過多種方式確保河長制在法律框架內有效、持續性的運行,實現“河長制”到“河長清”。[6]
總而言之,南通市上下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融入“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五位一體的綠色發展模式[7],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咬定“維護河湖健康生命”這一目標,堅持“水岸共治、江河聯治、全域防治”這一整體思路。各職能部門、各河長聯系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加強協同配合,共同為推動南通市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建設“強富美高”新南通作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劉超,吳加明.糾纏于理想和現實之間的“河長”制:制度邏輯與現實困局[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12(4):39-44.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南通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新聞發布會[R].2017.
[4]李永健全面推行河長制的困境與未來出路[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5(1):34-38.
[5]張天任.關于從“河長制”到“河長治”再到“河長清”,破解水體治理難題的建議[R].
[6]王浩,陳龍.從“河長制”到“河長治”的對策建議[J].水利發展研究 2018.
[7]夏青.河流有河長了[J].財經界,2017(2):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