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堅
摘 要:革命文化的精髓,是以人民革命為核心,鐵的信仰、鐵的信念、鐵的紀律、鐵的作風、鐵的擔當的鐵軍精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比,居于重要承繼地位的革命文化,其研究與應用目前均呈相對弱勢,更需要“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關鍵詞:革命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繼往開來;“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十九大還立足新時代,提出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新部署;提出“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革命文化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西方科學文化理論成果,實現了中華文化由衰落走向復興的鳳凰涅槃,是中國共產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驅與先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組成部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比,居于重要承繼地位的革命文化,其研究與應用目前均呈相對弱勢,因此更加需要思考“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一、革命文化理論研究進展
1923年,瞿秋白在中共黨內最早引入“革命文化”這個概念;1940年,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將其定義為“新民主主義的文化”;2016年,習近平于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明確將革命文化置于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鼎足而三地位,理論界隨之迅速掀起一股“革命文化”研究熱潮。參與研究的主要有:吳四伍(2016)、秦潔(2016)、田克勤(2016)、韋朝烈(2016)、梁化奎(2016)、周曉靜(2017)、張婧(2017)、王越芬(2017)、董成雄(2017)、左鋒(2017)、張健彪(2017)、解安妮(2017)、李東朗(2017)、陳云(2017)、劉煥明(2017)、滕越(2017)、崔利萍(2017)、梁瑤(2017)、甘麗(2018)、劉松(2018),等等。此前的研究,則主要以徐利蘭(2003)、寧立功(2006)、張芳(2011)、劉家賀(2012,2013)、王宗峰(2013)、張耀元(2014)、李康平(2015)等人為代表。
迄今為止,其研究方向與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
1.就革命文化的生成、內涵、特征展開研究,革命文化包括革命思想理論、革命組織制度、革命信念精神、革命價值倫理以及革命文化作品、革命文物遺跡等,其本質是一種政黨文化、創新型文化。
2.就革命文化的歷史價值、歷史地位展開研究,革命文化是中華文化由古代文化形態向現代文化形態、由衰落到再度復興的關鍵節點;其時間跨度雖短,但意義重大,應當樹立起充足革命文化自信。
3.就革命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展開研究,目的是積極揚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好對接,在傳承紅色基因的同時,與時俱進,推進實現革命文化的現代化。
4.就革命文化的當代價值與現實意義展開研究,結合當代實際與現實需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各環節與全過程,就其實現途徑、實現形式開展廣泛深入探討,以期“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5.基于時代反思抑或某些社會思潮影響,也有少數人對革命文化提法、先進性、當代價值及其實現形式等持有一定程度的保留態度。不過,隨著習近平革命文化新定位的提出,此類觀點已不復公開出現。
二、革命文化研究應用的主要不足
(一)研究方面的主要不足
1.研究方向局限。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28年“彈指一揮間”,該研究、能研究的東西似乎越來越少,革命文化內涵有待進一步拓展深化;2.研究方式偏差。參與研究的歷史學者明顯多于文化學者,革命文化研究至今沒有擺脫偏重考證的中國革命史研究的影響;3.研究方法問題。以現象描述、單項研究為主,缺乏學科研究所應有的嚴謹的學理性與體系性;應用性研究不足,尤其對紅色基因傳承這個根本性問題的研究還不夠全面、深入、有效。
(二)應用方面的主要不足
1.活動時間過于集中。革命文化活動絕大多數集中在清明、七一、八一、十一等等幾個有限時間節點,一年之中大部分時間冷冷清清;2.表現形式大同小異。以紅色旅游為例,除了參觀紀念館和革命遺跡,就是穿紅軍衣、走紅軍路、吃紅軍飯、唱紅軍歌、講革命故事、重溫入黨誓詞等等,同質化問題相當嚴重;3.動機目的復雜多樣。除了開展紅色教育、初心教育,有的還出于實用主義的政治任務觀點甚至政績考量;有的則更加看其重轟動效應背后的經濟效益……重建輕管、重建輕用、重形式輕內容等問題較為普遍。
三、革命文化研究與應用“再出發”
(一)革命文化的精髓是鐵軍精神
如果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是以改革創新為核心,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求真務實、奮勇爭先的時代精神。那么,革命文化的精髓,就是以人民革命為核心,鐵的信仰、鐵的信念、鐵的紀律、鐵的作風、鐵的擔當的鐵軍精神。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始終是革命文化的歷史任務與基本內容,也是近代以來所有先進中國人的共同理想與奮斗目標;而鐵軍精神,則是革命文化留給共產黨人的最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大力培樹、弘揚新時代鐵軍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帶領人民致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前驅、政治保證與行動先導。
(二)找準革命文化的歷史方位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同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三種文化形態是彼此相對獨立而又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對傳統文化、先進文化的否定導致產生革命文化;革命者通常具有傳統文化、先進文化這兩種精神;革命的目的就是為了捍衛和發展傳統文化、先進文化。掌握這個否定之否定,才能真正了解革命文化、了解革命文化繼往開來的重大意義,革命文化的研究和應用才能“知其所來、識其所在、明其將往”,才不至于陷入人為割裂、游離虛幻的空洞說教。只有通過深入發掘革命者身上那些富于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寶貴品質,革命文化的研究才能超越單純的歷史考究范疇,才能柳暗花明、別開生面,更呈立體全面、更顯有血有肉、更具生命活力。
(三)將革命文化納入文化旅游規劃
由宣傳、文旅、黨史黨建等相關部門聯合制訂統一評級標準,使革命文化在中華大地遍地開花:大的遺址遺跡,應納入區域文化旅游整體規劃,并將建設好的紅色景點納入旅游線路(單設紅色旅游專線受眾窄、效用小、局限性大,且偏離旅游本質);中等的遺址遺跡,按照屬地原則,依托農村文化禮堂,就近開辟村紀念館;小的遺址遺跡,以獨立板塊形式,納入農村文化禮堂中的村史館。至于革命文化的內容,建議可考慮增量擴容,具體體現在時間劃分上,不必局限于目前定義的28年革命(1921年-1949年),而是擴展至1840年鴉片戰爭-1978年改革開放,從而將近代以來所有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進中國人都收納其中,使革命文化的天空愈益爭奇斗艷,星輝燦爛。
(四)做好景點與展館的構思布局
景點與展館的建設,切不可滿足于過去那種檔案展覽式或編年體式的、一板一眼平鋪直敘的簡單陳列。從內容到形式都要更加注重敘事性,就象一位高明的老師講授一堂精彩的大課,每個章節單元都要精心設計它的亮點、興奮點,而整個內容又緊扣主題娓娓道來、起承轉合渾然一體。景點與展館的內容,除了要突出表現革命文化鐵的信仰、鐵的信念、鐵的紀律、鐵的作風、鐵的擔當的鐵軍精神,還要注重表現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元素,以及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求真務實、奮勇爭先的時代精神元素,使革命文化和革命人物更接地氣,更平易近人,更真切可愛。在客觀全面還原歷史的同時,使游客與參觀者能夠從中得到更多有益的啟迪與教誨。
(五)注重開發喜聞樂見周邊產品
產生剛好遇見的親近感,而非高高在上的疏離感,革命文化才會深入人心,才能更好發揮教化作用;以紅色旅游為例,絕大多數游客與參觀者,都不甚喜歡紀念館式的那種陰森壓抑的沉悶感和陳腐氣息。今后的努力方向:一是學習研究故宮近年來風生水起的發展思路、開發模式和營銷策略,大膽借鑒600年故宮古為今用重現生機活力的成功經驗。二是學習借鑒肯德基在湖南長沙推出首家“雷鋒精神”主題餐廳的做法,用更富創意、更時尚、更現代的“混搭”融合方式,大力弘揚新時代革命文化。總之,與專業設計團隊合作,通過注冊品牌、制作動漫、設計卡通人偶等方式研究開發人見人愛的周邊產品,革命文化同樣可以做得熱火朝天、風生水起,贏得廣大游客與參觀者的青睞。
參考文獻:
[1]吳四伍.革命文化何以鑄就文化自信[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8-25:6.
[2]河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革命文化:中華民族最為獨特的精神標識[J].紅旗文稿,2016(17):13-14.
[3]左鋒.借重紅色資源傳承革命文化[J].黨建,2017(4):46.
[4]張健彪,田克勤.革命文化的歷史地位及當代價值[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7(5):54-59.
[5]陳云.革命文化的當代價值及弘揚路徑探析[J].改革與開放,2017(7):107-108,124.
[6]劉煥明,殷林逸.在革命文化的辯證發展中樹立文化自信[J].貴州社會科學,2017(9):28-32.
[7]劉松.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柱[J].山東社會科學,2018(2):24-29.
[8]劉家賀.五四運動以來的革命文化傳統的內涵和特征[J].湘潮(下半月),201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