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蓓玲 黃瑞
摘 要:大學生村官是近年來日漸興起的職業崗位,這個群體是新農村建設的引領者,更是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有力量。大學生村官的工作心態和工作方式直接影響他們的工作效率,而他們的工作心態和工作效率都與“職業自我效能感”有關。找到直接有效的方式來提高大學生村官的職業自我效能感,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村官;職業自我效能感;途徑
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Bandura)在1977年提出自我效能理論,用以解釋在特殊情境下動機產生的原因。自我效能感是個人對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觀評估,職業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職業領域的具體應用,主觀評估的結果直接影響了個人主體的心理和行為。
“大學生村官計劃”是政府出臺的一個導向性政策,這項計劃是站在大學生畢業就業和農村發展問題的全局,高度審時度勢的一個雙贏戰略。自2008年以來,幾十萬名大學畢業生到村任職,逐步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社會功能。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習總書記對青年一代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對青年委以重任,大學生村官是青年一代的重要代表,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強有力量,職業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對他們的工作狀況影響尤為深遠。
在當前社會背景下,大學生村官的職業自我效能感存在著高低不一的現象,提高他們的職業自我效能感能夠有效改善他們的工作態度的工作效率,為農村建設和解決“三農問題”提供良好的保障,因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大學生村官職業自我效能感提升途徑的探討。
一、自我方面
大學生村官的自身素質是職業自我效能感高低的決定性因素,建立并發展職業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內部影響因素可以歸納為:(1)、個人價值觀;(2)、個人科學文化素養;(3)、個人歸因方式;(4)個人目標設置及心理素質。
(一)個人價值觀
大學生村官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大學生村官作為基層干部,應該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態度,在勞動中創造價值、在發展個人與服務社會的統一中實現自身價值,而不應以金錢作為價值象征,以工資作為職業成就的判斷標準,一味地追求物質財富,喪失了基層干部應有的素養。因此,大學生村官自身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立身準則,服務人民、奉獻社會,在正確價值觀的指導下端正工作態度,提高工作效率,從而提升職業自我效能感。
(二)個人科學文化素養
良好的工作能力是大學生村官取得工作成效的前提和保障,成功的工作經歷能夠幫助大學生提高自信度,增強職業自我效能感。
大學生村官是一個需要高文化高綜合素質人才的崗位,不僅需要大學生村官在校期間擁有良好的學習成績和綜合素質,更需要大學生村官在職期間繼續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逐漸掌握應對各種困難的方式方法,以“活到老,學到老”的姿態對待工作,積極參加各種培訓活動、通過閱讀的方式提高自身科學文化素養、汲取他人的有益經驗,充分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三)個人歸因方式
歸因方式與職業自我效能感之間存在互為因果的關系。往往把工作的低績效歸于自身內部可控因素的工作者擁有較高的職業自我效能感,他們相信通過自身的努力、嚴密的計劃、深入的研究等等方式能夠取得預期的工作成效;[1]而低職業自我效能感的工作者往往會把工作的低績效歸于自身內部不可控因素或者外界不可控因素,例如運氣不佳、缺乏他人的幫助等等,導致他們認為無法通過自身的努力完成工作任務。因此,大學生村官需找到正確的歸因方式,否則會進一步損害職業自我效能感。
(四)個人目標設置及心理素質
美國學者洛克(EdwinLocke)的目標設置理論強調設置目標的特點會影響激勵水平和工作績效,且自我效能感與目標設置高度,兩者基本存在著正相關。大學生村官應設立適合自己的工作目標,過高的工作目標可能會導致因無法完成而嚴重挫傷積極性,過低的工作目標不具有挑戰性導致大學生村官即使達到目標也無法獲得成就感。此外,大學生村官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以正確的心態對待工作中的成與敗。
二、高校方面
大學生村官來源于各高校畢業生,高校對大學生村官職業自我效能感的培養和發展有著一定的影響和作用。
(一)長期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培訓
高校應設置專門的課程在大學生在校期間進行良好的職業心理指導和技能培訓,加強職業自我效能感理論教育,培養正確的歸因方式,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認知,形成良好的就業觀;設置涉農課程,創新教學內容,學以致用,大學生村官的成長離不開高校的有效培養。[2]
(二)大力加強學生黨政文化教育
農村基層工作需要的是有科學文化知識、有理想信念、有服務奉獻精神的優秀青年干部,這離不開高校對學生的思想及黨政文化教育,大學生只有具備了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才能在未來的村官崗位上有所作為,形成高職業自我效能感。
(三)積極組織學生活動提高綜合能力
高校可以通過社團、校組織等各種平臺開展活動提高大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為學生畢業走上工作崗位打下扎實的基礎;高校應為學生尋找和提供優質的實習的崗位,積累經驗,增長閱歷,利于學生在就業崗位上以最快的速度適應工作。
三、政府方面
政府在大學生村官的整個工作中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從大學生村官的招聘,到大學生村官任職后的考核,政府都要把握好每一個關節。
(一)大學生村官招聘制度規范化
政府應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按照各鄉村所需設置相關招聘崗位,使大學生村官在任職后真正符合當地的需要,為農村發展做出貢獻,實現自身價值。在招聘大學生村官時,務必嚴格按照要求,堅持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通過嚴格選拔程序,選擇各方面能力都比較優異的大學生入職村官的工作。[3]
(二)大學生村官培訓、考核制度具體化
政府應建立完善的大學生村官培訓機制,安排大學生村官進行就職培訓,對于具有多年工作經歷的大學生村官,也應該進行定期工作培訓,可以進行專家指導、團體輔導等專業培訓以提升大學生村官的工作能力,也可進行成功經驗分享會等通過同類人的成功經驗提高大學生村官的工作自信心,并同時進行嚴密的考核,從而激勵和幫助大學生村官增強職業自我效能感。
(三)完善大學生村官待遇保障制度
大學生村官的待遇狀況是影響他們職業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待遇狀況體現著個體的自身價值,提高大學生的工資待遇,有利于激勵大學生村官加強工作動力,引導大學生通過自身努力去提高工作績效,實現工作目標,有效提高職業自我效能感。
四、社會方面
研究表明:社會支持的缺乏與個人的社會惰性、焦慮、擔憂等有顯著的負相關。[4]因此,社會各界應對大學生村官進行廣泛的關注,給予必要的社會支持。[5]
首先,政府一方面要制定相關法律法規逐步使大學生村官的權利與義務合法化,解除其后顧之憂;另一方面要把重視對大學生村官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加強對其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其次,當地的黨建基層老干部應主動關心與支持大學生村官的工作,給予必要的指引和幫助。最后,媒體要加強對大學生村官的人文關懷,積極宣傳大學生村官的先進事跡和精神,讓大學生村官這一職業成為一種光榮的職業,使大學生村官獲得更多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參考文獻:
[1]岳三猛,項紹禹.《基于自我效能感理論對大學生村官心理狀況的實證研究》.
[2]鄭素娟,劉思陽.《高校培養大學生村官就業心理機制的探索》,10.3969/j.issn.1006-723X.2012.09.013.
[3]劉娟.《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大學生村官問題研究》,2010-05-01.
[4]張歆柳,李喆,劉潔云.《大學生村官心理問題的成因及對策》,1004-1869(2015)01-0108-04.
[5]錢建國,宋昭陽.《大學生社會支持的綜述》[N].中國百年教育,2006-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