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丹 陳黎
摘 要:2013年《公司法》進行改革取消公司注冊資本實繳制,進而取代資本認繳制,給予中小投資者更多的機會,也擺脫一邊在經營同時還需要籌集出資的窘境。但是事物的發展都是具有兩面性的,給予中小投資者的是更多機會但是對債權人來說則是更多的風險,以往的資本的實繳是看得見的資本,現在認繳制更多的是信用資本無疑對債權人而言面臨更大的挑戰,而現行的法律僅在《破產法》、《合同法》、《公司法解釋(三)》等相關條文對債權人的利益進行保護。而且《公司法解釋(三)》第十三條第二款的規定公司債權人請求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在未出資本息范圍內對公司債務不能清償的部分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其中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是只包含出資期限已屆滿仍未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還是同樣包括出資期限未屆滿未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是否加速股東出資期限到期。對此條文的理解的存在不同的理論的:否定說、折中說、肯定說。本文將分析否定說與折中說的不合理之處,以及肯定說符合《公司法》改革的目的,有利債權人利益的保護。
關鍵詞:出資認繳制;股東出資加速到期;債權人利益保護
一、問題的提出
2013年《公司法》引入資本認繳制度,大大放松了市場準入。但出資期限的決定權掌握在股東自己手里,股東何時能夠完全履行自己的出資義務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這樣一來,實踐當中涌現了一批“老賴”股東,他們會在公司設立之初故意不約定出資期限,或者在出資期限屆滿前又反復變更出資期限,又或者約定較長時間的出資期限,使出資期限始終未屆滿。當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股東的出資期限又遙遙未至,如何才能維持公司經營,保護債權人權益就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司法實踐中各法院對此并沒有統一的觀點,造成裁判沖突或者是同案不同判的情況。例如,在劉勝振、劉品孝等于曾培合同糾紛案中,一審法院認為在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權時。股東的出資期限可以加速到期,而二審法院則判定,相關規范性法律文件未對股東出資加速到期進行明確規定的情況下,不應以訴訟方式隨意突破股東實繳出資期限,以認繳時間判定股東是否履行出資義務,并對股東個人苛以責任。①
二、股東出資加速到期的不同學說
(一)否定說
該學說認為除了股東約定的出資期限已經屆滿,否則即使公司對外已經不能清償的情形,股東仍可以出資期限尚未屆滿為由,不對債權人承擔補充賠償責任。贊成否定說的學者的理由不外乎以下幾點:(1)現行法律并沒有為股東出資責任的加速到期提供法律依據。僅在《破產企業法》第三十五條規定:只有在公司破產的情形下,債務人的出資人尚未完全履行出資義務的,管理人應當要求該出資人出資。由此可以看出,只有當公司在遭遇破產的情形下股東的出資責任才會被加速到期,在其它的場合則無規定。(2)法律條文的解釋方法。根據公司法解釋(三)第十三條第二款,否定說學者堅持認為這里的股東僅僅是出資期限已經屆滿仍未繳納出資的股東。(3)風險自擔原則。債權雖為相對權,但經過公示即具有一定的涉他效力。股東的出資期限同樣如此。根據我國公司法及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的規定,記載股東出資期限屬于公司章程的公示信息之一。(4)可以通過其它的途徑來解決.有些公司利用較少資本計劃經營大事業者或高風險事業者,目的就在于利用公司人格和有限責任把投資風險降低,并通過公司形式將投資風險外化。對于這樣的公司,股東們明顯就是在利用公司法人的獨立人格,因此債權人可以向法院申請公司法人人格否認。(5)違背了《公司法解釋(三)》修改目的。目前我國公司法的主要目的應該還是構建一個完善的公司資本制度,從而鼓勵創業,刺激市場活力,促進經濟發展《公司法解釋(三)》的修改正是迎合了這樣的一個目的。
(二)折中說
折衷說的基本主張是,一般情形下不能要求出資未屆期的股東按公司法規定三第13條第2款的規定承擔補充賠償責任,但特殊情形除外。有以下兩種特殊情況:(1)經營困難說②。該觀點認為,原則上公司債權人不能向未屆出資履行期的股東主張補充賠償責任,但根據《破產企業法》第三十五條的規定,在公司的經營生產十分困難面臨破產的情形下,應允許債權人請求股東在未出資本息范圍內承擔補足責任,因為這樣債權人的利益比申請破產能得到更好的保護。(2)債權人區分說③。該觀點提出,公司債權人分為非自愿債權人和自愿債權人,前者是指與公司發生債權債務關系系不是出于自己內心的意愿,典型者產品侵權責任;后者則相反,典型者如合同之債的債權人。非自愿債權人對成為公司債權人無法預期和拒絕,無法了解公司信用信息并承受知悉該信息后風險自擔的義務,所以,其有權直接要求股東承擔補充賠償責任。自愿債權人則不同,自愿債權人是在了解股東的出資情況下決定與公司進行商業活動,因此自愿債權人負有尊重義務,適用風險自擔、責任自負的原則。
(三)肯定說
該學說認為雖然股東在公司章程中規定了出資期限,但是一旦公司的資本不足以償付外債的話,即使規定的出資期限尚未屆滿,股東也會就此喪失期限利益,需要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補償賠償責任。堅持此觀點的理由如下:(1)內部約定不產生對外對抗效力。股東的出資義務是法定義務,而出資期限是股東與公司之間的約定,此約定不能對抗債權人。(2)加速到期具有救濟成本低、效益高的優勢。加速未屆期股東出資義務到期,可減少債權人的訴訟成本,公司可以繼續存續; 若股東出資加速到期制度僅適用于公司破產與清算程序,等于逼迫債權人提起破產申請,勢必耗費大量司法成本,也大大增加債權人的成本。(3)股東向公司出資的承諾,相當于其向公司承諾日后以其出資額為限為公司債務承擔擔保責任,因此,當公司無力清償到期債務時,股東在其認繳出資的范圍內應替代公司清償債務,不論出資期限是否屆滿。(4)股東履行出資義務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公司的生存與發展,當公司現有資產已經不足以清償對外債務時,若股東不愿意提前履行出資義務,則可認為股東實質上不想公司繼續存續。此時,允許債權人要求出資期限尚未屆滿的股東履行出資義務,符合股東出資的根本目的。
三、股東出資加速到期的合理性
根據以上的論述認為否定說與折中說存在明顯的不足,而肯定說有其合理性。否定說與折中說的缺點:(1)缺乏法律依據,不能成為解決問題的答案。否定說堅持以沒有法律規定而不能加速股東出資期限實為不妥,正是因為沒有相關規定才需要進行討論并進一步完善相關理論。(2)其他替代性救濟措施難以解決根本問題。很顯然,即使撤銷權可以解決出資期限約定發生在公司債權人債權成立之后的問題,那么發生在債權成立之前的又當如何處理?此外,公司人格否認規則應被嚴格適用,僅在公司人格、財產混同,資本顯著不足情形。(3)經營困難說缺乏操作性。公司面臨即將破產的情形,其實是一個主觀上的判斷,在司法實務中無法給出一個具體的標準,到底面臨怎樣的情況才算是即將破產,因此這個方法不具有可操作性。并且在實踐過程中有些公司明明經營得很好,但股東們仍是不愿意承擔責任,在此種情況下債權人的利益又要怎樣救濟,并沒有得到解決。(4)債權人區分說違背債權平等原則。將到期債權根據行為人主觀狀態進行區分違背平等原則。
肯定說正當性依據:(1)根據《破產法》第 35 條規定,在公司破產的狀況下,約定出資期限未屆滿的股東出資提前到期,但是公司破產不是股東出資期限加速到期的充分必要條件,如果將債權人要求股東出資期限提前到期的情況只限定在公司破產,而公司的破產程序成本高、效率低,對于債權人和股東來說都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2)《公司法》第 11 條規定,公司章程只對公司內部人員有約束力,對公司外部債權人并無拘束力。股東不能以公司章程約定的出資期限未屆滿來對抗債權人要求。其次,股東的出資義務是股東的法定義務,而股東協商確定的出資繳納期限是公司的內部約定,所作出的出資期限的優惠安排也是公司內部之間達成的,債權人并未參與其中,債權人也并未同意給予股東期限利益,根據契約相對性,公司章程中期限約定與債權人無關,不能以此來對抗法定出資義務。(3)股東出資期限問題應遵循民商法權利義務相一致的原則。允許股東自主約定出資額和出資期限,這使得股東獲得了期限利益。根據權利義務相一致的原則,股東在享受期限利益的同時,應承擔相應的義務。為平衡股東自身的權利義務以及股東與債權人的利益,當股東的期限利益危害到公司債權人的利益時,債權人有權在公司無力清償債務時直接請求未出資股東提前履行出資義務。
四、總結
綜上所訴債權人請求出資期限尚未屆至的股東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符合《公司法》修改的立法目的,較破產程序股東出資加速到期成本低、效率高,具有法理上的正當性。
注釋:
①(2016)京0107民初201號民事判決、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7)京01民終3562號
②王士鵬.未全部出資股東在公司期限未到前的債務承擔[EB/OL]2012.[2018-04-10]
③岳衛峰.公司非自愿債權人的法律保護[J].法律適用,2012(6).
參考文獻:
[1]肖斯婷.資本認繳制下股東出資加速到期的正當性及司法適用路徑探析. [J].法治與社會.2018(5).
[2]周西雅.認繳制下股東出資義務加速到期問題的實務研究—以公司法解釋三第13條第2款為角度.[J].法制博覽.2018(2).
[3]黃曉林,張勇.認繳制下股東出資義務加速到期研究.[J].懷化學報.2018(6).
[4]李建偉.認繳制下股東出資責任加速到期研究.[J].人民司法.2015(9).
[5]徐小萍.認繳制下股東出資責任加速到期研究.[J].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學報.2018(4).
[6]張磊.認繳制下公司存續中股東出資加速到期責任研究.[J].政治與法律.2018(5)
[7]黃蓉蓉.認繳制下債權人追究股東出資責任之路徑研究.[D].2018(6).
[8]陳秋蓮.認繳制下股東出資義務加速到期研究.[D].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