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堯
摘 要:高校資助工作是國家精準扶貧工作在高等教育中的體現,國家在資助制度上也給予了大力的支持,但是在高校的資助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識別不夠精準、誠信感恩教育缺失、資助方式單一等問題。分析當前高校資助存在的諸多問題,提出合理的建議分析,實現精準扶貧,推動育人工作,從而實現貧困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校;精準資助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要讓貧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質量的教育,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做好高校資助工作,是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的重要舉措。高校的精準扶貧工作是學校順利開展各項學生工作的基礎。隨著資助工作體系的日益完善,針對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越來越多,所以要積極開展以“精準扶貧”為核心的新時期的資助工作。
一、精準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國家為了保障每一位困難學生都可以有書讀,從而擴大了資助的力度,近兩年高校的資助人數呈遞增趨勢,所以增加了很多人力、物力來完成此項工作。但是在貧困生的篩選上,往往存在著諸多問題,很多資助工作采取粗放式的管理,導致貧困生的認定標準相對比較模糊。雖然在經濟上加大了資助力度,但思想上的扶志、扶智工作還比較薄弱。
(一)精準認定難度比較大
每個高校都有一套完整的貧困生認定體系,但是認定體系上相對比較主觀,主要是班級成立認定小組,小組成員根據學生基本情況調查表和相關證明來判斷該生的家庭困難程度,這種方式只是從資料上了解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數據單一,認定的結果相對來講不精確。同時,有部分學生在申請過程中存在擴大家庭經濟困難程度從而獲得資助,還有一些經濟真正困難的學生因不了解政策,或者礙于面子不愿意遞交貧困生建檔申請,讓學生在經濟及生活方面承受了更多的壓力,從而影響學習。
(二)誠信感恩教育的缺失
高校在解決了困難學生在經濟上的問題,讓每一位困難學生有享受教育的權利,但是經濟困難的學生同樣也需要思想上的教育。個別經商家庭的學生家長不愿意把富余的錢直接交學費,他們更希望把錢留在生意上周轉,讓學生申請助學貸款。更有一些學生為了爭取高校資助“哭窮”“訴苦”,在學生之間造成了不良的影響。還有一部分貧困生受到資助后,并不感恩母校,對資助得來的資金肆意揮霍。
(三)資助模式的單一化
高校資助以國家資助為主導、學校資助為主體、社會資助為補充的多元化的體系。但資助體系中,社會資助較少,社會資助資金的單一化。;在學校資助里面無償資助項目居多,且資助體系中能力發展的資助項目較少,評比方式缺乏過程化,應加強與校企、校地及校友的聯系,設立幫扶基金,同時結合專業特色,開展實習生崗位實習,整合高校有力的資源,從而實現多元化的資助。
二、資助工作的幾點建議
(一)對象精準認定
經濟困難的認定是開展資助工作的基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采用“校-家-宿”三級聯動的方式。由學生本人提出申請,并提交相關證明。高校通過申請表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父母狀況、經濟狀況等作為家庭經濟困難認定的依據之一;通過走訪特別困難學生家庭,切實了解學生的家庭基本情況,對其存在學業、生活等方面的困難進行精準的資助工作。
因貧困生建檔申請及證明不能真實的反映學生情況,宿舍作為高校學生生活的重要場所,能夠真實的反映出學生的生活及經濟水平,高校輔導員需深入學生宿舍,觀察學生平時真實的生活狀況,多向周圍學生了解情況,對學生的貧困程度有一個客觀的評價。同時,有效保證大數據信息的共享和暢通,實現顯性資助與隱性資助的有機結合。
(二)建立貧困生動態數據庫
高校貧困學生的資助工作離不開基礎數據的支撐,新生入學后通過申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格,認定后即可獲得初步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格和經濟困難等級。通過班主任、輔導員與同學反映學生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擁有情況及時掌握經濟困難情況,結合對部分學生通過信件、電話、實地走訪等方式了解到的情況,每年進行一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調整,實現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動態調整。如發現弄虛作假現象,一經核實,取消資助資格,收回資助資金。情節嚴重的,高校可以依據有關規定給予紀律處分,并在其檔案中記載不誠信記錄。
(三)推進誠信感恩教育認知
對于受資助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高校統一進行系統的助學貸款政策教育。畢業前,進行誠信還款簽約教育儀式,目的是讓畢業生了解到助學貸款將成為大學生跨入社會的第一份信用記錄,它將對其終生的個人信譽產生深遠的影響。高校也可以通過各種教育活動形式,讓受助學生懂得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 以及其他來自社會方式的資助,能夠幫助學生順利的完成學業而給予的幫助,是國家和社會對學生的關心與照顧,從而進行感恩教育。另高校也可以定期對個別資助類項目的受助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形式的宣講活動,一方面,讓受助學生的勵志事跡影響其他學生積極奮進,另一方面,也是一次感恩情懷教育的過程。
高校可以要求接受資助的學生,積極加入青年志愿者組織,從事志愿服務活動。接受資助的學生,每年要從事一定時間的志愿服務活動,對于拒不參加志愿服務的受助學生,要進行約談、批評;態度惡劣的,予以嚴肅處理。
(四)樹立正確的幫扶觀念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于高校經濟困難學生來說,比接受資助更重要的是具備通過自己個人的工作努力,改善自己的經濟狀況的意識,提高自力更生的能力。通過自己工作上的付出,不但可以獲得一定的經濟報酬,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受助學生的自信和勇氣。高校可以為貧困學生提供實習實踐的崗位。
1.校內實踐崗位:提供學生三助崗位,招收及面試過程中優先考慮貧困生,也可以成立專項貧困生助理小組協助老師完成工作。
2.企業實習崗位。積極聯系校友企業和社會企業,為經濟困難學生提供一定的實習崗位,幫助學生盡早走向社會,融入社會。
3.鼓勵學生成立互助組織。鼓勵經濟困難學生之間互幫互助,成立實習兼職組織,互相介紹兼職、實習等工作機會。
參考文獻:
[1]甘茗,劉瓊豪.作為精準扶貧工作的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倫理思考[J].教育財會研究,2017,28.
[2]鄧祥敏,趙晶,阮仁余.精準扶貧理念下的高校精準資助工作探究[J].科技視界,2018(16):179-180.
[3]楊娜.精準扶貧原則下高校育人工作的開展[J].教育信息,2018(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