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琦 成一帆
摘 要:網絡傳播時代,人們在新媒體平臺上不再是一味從眾,隱瞞自己的觀點和傾向,而是敢于與主流意見相左,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少數”觀點不會消失,反而會逐漸發展壯大。反“沉默的螺旋”理論或許能讓我們重新去發現和思考經典理論的當代意義。
關鍵詞:網絡傳播;反“沉默的螺旋”;輿情
“沉默的螺旋”是伊麗莎白·諾依曼所提出的理論,其提出背景是德國大選,該理論描述了一種社會現象:人們發覺同自身相近的觀點廣泛傳播時,就會積極參與傳播;而不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觀點,即便自己贊同,也可能保持沉默。這樣,大多數人持有的觀點則會得到更多的傳播,少部分人持有的觀點則會越來越沉默,是一個螺旋式的發展過程。
然而,隨著傳媒環境的改變和傳媒技術的快速更迭,商業權利和政治權利不斷介入、解構著傳統媒體的渠道話語霸權。以互聯網為中心的新型傳播影響力矩陣日益呈現,利用互聯網渠道進行話語表達已經成為受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工智能時代精準推送、AI、個性化新聞等技術的發展,加之互聯網的媒介特性,容易使受眾產生部落化的特點,人們大膽的表達自身想法,從而形成反“沉默的螺旋”現象。研究此現象對于大學生輿情引導、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具有相當的意義。
一、研究設計
本項目以南通高小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于2018年7月至9月發放調查問卷,問卷涉及的內容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當代大學生獲取輿論信息的渠道與方法;第二,對網絡輿論的態度與看法;第三,在自身一方觀點呈弱勢狀態時,會如何處理。項目主要采取調查分析的方式,項目小組利用課余時間走訪各大高校進行問卷分發,為保障個人隱私,被調查者匿名填寫問卷,同時也保證了項目調查結果的客觀中立性。本研究項目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225份,最終所得數據錄入SPSS數據分析系統中進行相關數據的統計與分析。
二、問卷分析
(一)獲取輿論信息的渠道與方法
根據數據統計與分析得出,大學生獲取輿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社交平臺(朋友圈、QQ空間),占86.67%的比例;同時,新浪微博中“關注的人”所發布的信息也是獲取輿論信息的一大途徑之一;然而通過主流媒體推送或通知獲取輿論信息的大學生只占約1/3的比例。由此可知,大部分大學生最主要獲取輿論信息的渠道是社交平臺,即身邊有社交關系的人員散播的觀點,并且是選取自己感興趣方面的輿論進行關注,是有選擇性、目的性的。與此同時,51.11%的大學生對于網絡事件與輿論選擇僅瀏覽,40%的調查樣本選擇分享給朋友,只有極少一部分人會發文參與討論,明確的表達出自身觀點。
(二)對網絡輿論的態度與看法
根據數據統計與分析得出,相當一部分大學生認為網絡輿論反映出了一部分事實真相,不將其視為全部事實真相,也不認為網絡輿論沒有任何參考價值,即較為理性中立的看待網絡輿論。同時,大約90%的大學生認為網絡輿論有助于事件的公正解決,這令我們看到當今網絡輿論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肯定。
然而,在針對目前網絡輿論的自由度的問題上,有超過一半比重的大學生認為當下網絡輿論發表過于自由,充斥著許多不當言論與觀點。對此,應當采取措施,加強網絡輿論監測機制的建設,推行發表言論實名制政策。對于他人追求網絡輿論“多數”觀點的行為,多數大學生認為無所謂,37.78%的大學生持反對態度,僅4.44%的人對此行為表示支持。
(三)贊成“少數”觀點時的參與情況
大多數當代大學生不會太多的受到網絡上個人賬號發表的言論的影響,然而,當訊及“媒體炒作對你的觀點有無影響”時,51.11%的大學生選擇了“有”,即對待媒體、大V等較為有影響力的賬號時,真正做到“不受影響”還是較為困難的。
“對于一個事件,網絡上的大部分言論與你的觀點相悖,你會如何做?”91.11%的大學生選擇對“多數”表達的觀點適當接受、思考、斟酌;8.89%的大學生會選擇更加堅定自己觀點的正確性和獨特性,而“被大多數者所持有觀點所勸服”選項卻無人問津。
三、反“沉默的螺旋”現象的形成原因
(一)大數據環境為輿論發表提供溫床
學者劉海龍認為,大數據環境下,“沉默的螺旋”機制并未失效,只是表現形式和運作方式有所改變。但大數據環境下的匿名機制,使得用戶的話語表達較為隨意,受眾對語言的個人責任感出現“暫時性缺失”。因此,許多人表達自己與多數意見不同的觀點時,受到了網絡機制的庇護。
(二)受眾話語權提升,對用戶需求重視提升到新的高度
我國現階段互聯網呈混合所有制運行模式,以民營資本為主,較之國有媒體,更加注重利益導向,利益導向是以讓渡媒介的輿論引導和把關功能為前提的,以迎合受眾需求進行推送為手段,使專注于某話題的用戶更加加劇了對該話題原先的理解。即少數人持有自身觀點,算法會推送與其觀點相近的觀點,使其更加確信自身觀點。
(三)技術特性催化反“沉默的螺旋”現象
網絡環境中,垂直領域的專業人士充當意見領袖的現象不斷增多,“中堅分子”群體不斷壯大,成為反“沉默的螺旋”現象的發起者。例如知乎上對于同一個問題,有許多不同的觀點與回答,這些觀點通過其點贊排序機制進行排列,大多數人不會只瀏覽第一個人所持有的觀點,而是滑動手機屏幕繼續瀏覽“下一個”回答,點贊自身支持的觀點。點贊機制便攜了大家“站隊”,采取直接方式支持與自身觀點相近的觀點。
四、反“沉默的螺旋”現象的特征
(一)社交性
當前環境下,少數人會利用互聯網從事專業化領域,多數用戶對互聯網的用途還是體現在社交、娛樂等層面,尤其是微信的重關系輕信息的媒介特點,將人際交往與網絡傳播相結合,大家更易獲取存在現實社交關系的人的觀點,而對一些大V發布的觀點呈觀望、疏離態度,即每個人都是反“沉默的螺旋”現象中的傳播“節點”。
(二)淺層性
在數據冗余和信息爆炸的今天,人們無暇對信息進行深度處理和理解,取而代之的是僅進行淺層閱讀就發表自身意見和看法。
(三)主動性
網絡技術不斷完善,終端不斷普及,使用戶自身賦權成為可能。用戶通過網絡發表自身見解,甚至使傳播者與受眾的界限日益模糊,用戶逐漸成為平臺的信息生產者。呈現 UGC+PGC+MGC模式的不斷融合。
五、反“沉默的螺旋”現象引發的問題
(一)用戶信息素養固化,柏拉圖的“洞穴隱喻”實現
媒介不斷給用戶推送與自身原有觀點相類似的觀點,網絡的“過濾氣泡”不斷起作用,加劇了信息繭房和回聲室效應,柏拉圖曾在《理想國》中提及“洞穴隱喻”的概念,即每個人只同自己相近的觀點進行交流,通過集聚強化這種觀點,從而使個人只能看到自己洞穴里的天空,對不同意見的耐受度逐漸降低。
(二)引發媒介依賴,造成“人的異化”
馬克思曾提出“人的異化”,即本身是為了人類發展而發明的媒介,結果產生了異化作用,人逐漸依賴媒介,使媒介反過來統治人。反“沉默的螺旋”現象加強了人們的表達欲望與批判情緒,也不斷加強人對媒介的依賴感。
(三)“交往理性”不斷被削弱,公共領域逐漸被解構
“交往理性”是由哈貝馬斯提出,我國學者吳飛引入,原本是為了重構公共領域與新聞專業主義。在反“沉默的螺旋”現象中,公眾輿論逐漸轉化為大眾輿論,人們沒有經過理性思考與審慎研究就發表意見,解構了公共領域,人們自身的理性也不斷被侵蝕,造成對社會的認知失衡現象。
六、針對反“沉默的螺旋”現象的相關對策
(一)政府應加大網絡相關規制立法
政府應加快有關網絡立法速度,提升網絡執法力度,同時構建一批高素質的輿論平臺,為人民提供信息引導輿論,不論是大多數意見還是少數人意見,都要有其事實根據,不能縱容惡意煽動的情況。
(二)站方與平臺應對機制進行調整
平臺應當堅持新聞專業主義,調整站方既有弊端,改善社區氛圍,調整排序機制,使得多種意見都能進行表達。解構宰制性力量,使網絡意見多元化。
(三)用戶應不斷提升媒介素養
身為群體極化現象主體的用戶更應當提升自身媒介素養和信息辨別能力,加強自身媒介教育,審慎考量理性思考,使自己不再成為網絡輿論的“囚徒”;大學生是網絡輿論的主力軍,高校應加強該方面的課程建設。
七、結語
狄更斯曾在《雙城記》中說過,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技術的變革引發的問題關鍵還是在于人如何去利用和把握。對于緩解不良網絡輿論造成的情況,需要多方努力,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營造和諧、清朗的網絡輿論環境。(指導老師:劉倩)
參考文獻:
[1]劉海龍.沉默的螺旋是否會在互聯網上消失[J].國際新聞界,2001(05):62-67.
[2]吳飛.新聞編輯學[M].杭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