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卉卉
摘 要:文章主要以江蘇省南通市與上海市之間的各項交流為切入點,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分析南通地區大學生就業的大致趨勢及反映出來的問題,最后基于實際情況就南通地區大學生就業問題對做出建議,借此給長三角地區學生就業方向提供參考。
關鍵詞:南通;上海;大學生就業
一、背景現狀分析
2009年,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通過《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確立連云港、鹽城、南通三個江蘇沿海中心城市為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2016年,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江蘇省南通市被納入規劃中。一系列國家政策的出臺,將上海與南通緊密聯系在一起。雙方在政治、經濟、教育諸多方面進行溝通與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資源共享。
據《2017年南通市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數據顯示,2017屆通籍高校畢業生共51117人,其中41558人實現就創業,8353人升學或出國,1206人待就業,未就業率為2.36%。同時數據顯示,2017屆南通籍高校畢業生主要在江蘇省內就業,占總人數的86.58%,與此同時,上海市成為僅次于江蘇省的就業地,有9.29%的畢業生在上海就業。
長江三角洲地區憑借地理優勢和長期以來自身的不斷發展,已經成為眾多高校畢業生求職首選地。而南通作為長江三角洲北翼地區的中心城市,在近幾年與上海的對接過程中,也逐漸吸引到大批人才。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就滬通交融背景下南通高校大學生就業問題進行一系列探討。
(一)問卷結果分析
根據發放的五百份問卷結果,最終統計得出以下幾個方面的數據,用作參考:
首先,在選擇就業地區上,52.24%的被調查者選擇在家鄉所在地區就業,38.24%被調查者選擇了南通上海及其他東部沿海發達城市;在影響被調查者選擇就業地區的因素中,被調查者最為關注“該地區發展狀況”這一方面,占比達到77.61%,其次是選擇根據個人喜好以及自身人脈、該地區環境狀況來選擇就業地,分別占比76.12%、65.67%、64.18%。數據顯示,62.69%的被調查者希望畢業后進入事業單位工作,其次是政府機關、國營企業,分別占比52.24%、47.76%,自主創業人數占比最少,為17.91%。在就業所要考慮的因素這一方面,77.61%的被調查者選擇了薪酬高低,76.12%選擇了崗位的穩定性。47.76%的被調查者預期初始月薪為3000~5000元,其次為5000~8000元,占31.34%。在選擇求職途徑這一方面,參加招聘考試、網上投簡歷、現場招聘會占比較大,分別為85.07%、73.13%、70.15%。最后,關于如何提高個人競爭力,85.29%的被調查者想要多參加實習,增加社會經驗,80.88%的人認為應當要在本科期間考取專業相關證書,多參加技能培訓。
(二)就業趨勢及存在問題分析
1.職業理想脫離實際
從數據來看,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值過高,職業理想不切實際。他們對工作待遇、工作條件、工作環境要求較高,整體偏好位處發達城市并提供較高薪水的穩定崗位,集中體現為“白領意識”,即在選擇就業崗位時趨向相對舒適穩定的“辦公室”崗位。除此以外,大學生由此可見,幫助引導學生樹立更加正確、科學、多樣的職業理想、形成符合社會實際和發展規律的就業期望,是學校、社會應該努力的方向。
2.就業觀念相對單一
從數據看出,大部分學生仍傾向“求職”,僅有少數人選擇自主創業,反映出就業觀念落后單一的情況。目前來看,我國高等教育正在實現從“精英型”向“大眾型”的轉變,也就是說,伴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大學生就業呈現出供過于求的情況。而大部分學生受思維、眼界和社會輿論的影響,難以認清就業形勢,忽視社會發展需要,一味堅持傳統就業觀念,長此以往,便有可能面臨被社會淘汰的危險。
3.社會實踐經驗不足
數據顯示,高達百分之八十五的受調查者都想要多進行實踐活動,以積累經驗,這一情況從側面反映出高校對具體專業實踐指導的缺失。學生在校時,將主要精力放在課程學習上,這本無可厚非,但現實卻是,大部分學生只是為應付考試而機械地學習理論知識,而忽視了實踐能力的發展。由于學校和教師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因此學生只能紙上談兵,難以得到真正的鍛煉。除此以外,社會實踐的缺失,使得初入社會的大學生一時間難以將“學生思維”轉變為“職場思維”,從而成使學生在就業時遇到各種問題,影響他們的未來
發展。
二、促進南通地區大學生就業的建議對策
當前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數量日益增多,就業門檻逐漸提高,競爭越來越激烈,畢業生要想在人才市場中找到一個落腳點實屬不易。在這樣嚴峻的就業形勢下,社會、政府、學校以及學生都應該針對自身問題采取相應措施,以下是幾點建議。
(一)就政府而言
一是政府應當加快發展經濟,就以往數據來看,經濟發展程度與大學生就業率基本成正比增長。南通作為長江三角洲北翼中心城市,位處上海“北大門”,擁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在此背景下,政府應在已有基礎之上大力發展交通和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吸收外部資本、引進高新技術產業,不斷推進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為廣大通籍學子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二是政府在鼓勵創業方面出臺相應政策。政府應加強引導,制定符合社會需要的就業政策,促使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著力避免盲目就業,引導學生進行客觀的自我評價,做出正確的自我判斷,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職業。
三是政府應創造更為公平和諧的就業競爭環境,切實保護應聘人員的人身利益。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制定,嚴禁欺詐、歧視應聘者的行為;對現行規則進行進一步完善,防止不法分子鉆法律的空子,污染整個就業環境。
(二)就各高校而言
首先各高校應根據社會需求,加快教育教學改革。通過設置更為科學的專業結構、進一步加強師資力量、著力擴大大學規模等措施,在為學生專業素質的提高提供基礎保證的同時,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同時也應積極與其他更高級別高校學習借鑒,努力建立校際友好關系,不斷開闊視野,促進人才交流合作。
其次針對目前大學生出現的就業觀念單一,就業期望過高的問題,高校應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不斷更新就業觀念,引導學生樹立科學多樣的就業觀念,避免學生走進就業的“死胡同。”
再次目前南通只擁有一所本科院校,其余均為高職院校。在整體呈現出“人才高消費”的當前社會,高職學校學生的就業難的問題也亟待解決。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盡快調整課程結構,尋找自身發展優勢,針對各行各業,努力培育具有專業對口性的技術型人才。
(三)就學生自身而言
1.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并不斷提升專業知識素養
良好的道德素質是個人在社會中基本要求,只有先學會做人,才能在工作中贏得他人尊重,更好地做好工作。專業知識素養也是大學生應必備的基本素養之一,若是沒有堅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就會難以解決工作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難以高效率地完成工作。
2.養成良好社交習慣,強化人際交往溝通能力
在與他人交往方面,大學生應不斷學習相關社交技巧,把握與他人交往的尺度,學會溝通交流,既不能一味表現自己,口無遮攔,從而造成禍從口出;也不能過于沉默,從而被孤立在集體外,失去一些展示自我的平臺。
3.努力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第一動力。我們青年學生正是要發揮這種創新精神,積極投入到創新創業的浪潮中去,為國家注入一份新鮮活力的血液。大學生在校學習的大多都是理論知識,而“紙上得來終覺淺”,廣大學生更應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運用所學知識,積極開展實踐活動,為今后的就業打好基礎,做好準備。
三、結語
目前,相當一部分滬籍企業選擇在南通投資設廠,且大多數為高新技術產業;與此同時,交通建設也在如火如荼進行,2008年蘇通大橋的通車使南通一舉邁入橋港新時代;2011年崇啟大橋的通車使南通東部地區無縫對接上海;2013年,滬通鐵路建設全面拉開;南通乃至江蘇省都十分重視與上海的對接,政策上對這項工程給予了很大傾斜。一系列有利條件都對南通籍高校畢業生提供了良好的就業大環境,因此,為解決調查中所反映出來的就業問題,更好地幫助學生就業,社會、學校、學生都應該做出一定改變,以符合社會發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