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菲菲
摘 要:初中階段的化學課程要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初步認識物質是微粒構成。本文旨在通過簡單的實驗入手,通過“聞”“看”“想象”來感知分子的存在,通過實驗、想象、類比等幫助學生認識分子分特性,從微粒的觀念去理解化學現象的本質,也能從茫茫宏觀世界步入分子的世界,并能從分子的視角去初步認識辯證唯物主義的一些觀點。
關鍵詞:分子;實驗;宏觀聯系微觀
分子和原子是學生首次接觸到的微觀粒子,微粒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本節課是化學的學習由形象到抽象,從宏觀轉向微觀的開始,學生對分子的學習方式將會是后面學習原子、離子的一種模式,對于學生微粒觀的形成具有重大意義,是繼續探索物質結構奧秘,理解質量守恒定律,解釋一切化學反應實質的基礎。那么,在教學中要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分子的相關內容呢,筆者建議從以下的角度加以引導:
一、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從多種感官感受分子的存在
初二的學生對于分子沒有任何學習經驗,而這樣的微觀粒子肉眼是看不到的,所以,建議創設教學情境,比如香水噴在手帕上,屋子里會有香味這樣的現象,引導學生從“聞”的角度感受分子的存在;再比如設計小組實驗,將一滴品紅溶液滴加到水中,學生用眼睛“看”擴散的現象,進而感受分子的存在,從“聞”“看”多重感官刺激學生,學生自然的認識到分子確實是存在,進而通過高科技拍攝到的分子圖片,進一步佐證分子的真實性。
二、通過化學實驗學習微觀粒子
實驗是化學學習的靈魂,通過化學實驗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能培養學生的學習化學方法。所以,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從觀察實驗現象的角度去分析問題。設計學生分組實驗,鼓勵、引導學生獨立完成簡單的實驗,比如可以設計品紅滴在水中的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從分子的角度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教師演示濃氨水與濃鹽酸反應的實驗,引導學生描述實驗現象,通過表格將兩個實驗做對比
分析;
在分子特性這一板塊中,先通過教師演示實驗,告知學生酚酞遇氨水變紅,然后,發揮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想辦法把鐵樹上的白花變成紅花,這時,教師又以新的方式實驗,酚酞噴在白花兒上,濃氨水放在燒杯中,觀察這種情況下鐵樹能否開花?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觀察到鐵樹開花,進而分析為何兩種物質有一段距離,卻變紅。這時,學生很容易得出分子是不斷運動的,再通過生活中的晾衣服的經驗,引導學生思考溫度與分子運動速率的關系;然后通過學生分組實驗,比較空氣和水誰更容易被壓縮,重在清楚兩個問題“能否被壓縮”“誰更容易被壓縮”,再通過三維動畫的輔助作用,引導學生觀察分子之間的間距,得出分子的又一特性。
三、注意宏觀與微觀的結合
實驗結束后,組織學生小組討論表格中的內容,物理變化的實驗和化學變化的實驗,提問學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內容,向學生強調物質是宏觀世界的,引導學生從微觀分子的角度總結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內容,進而從微觀的角度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從變化中,學生可以自己形成并說出分子的概念;通過圖片將宏觀物質與微觀粒子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形成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的認識。這種從宏觀世界向微觀世界引導方式,會幫助學生慢慢形成微粒觀,引導學生從微粒的角度去分析宏觀的現象。通過實驗來幫助學生認識什么是分子以及分子的特性,初步形成對分子的認識。同時,有意識地將宏觀物質與微觀圖片相結合,學生所熟知的宏觀現象與微觀粒子的行為相結合,建立起宏觀與微觀的聯系。
四、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揭開分子的面紗
在設計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入手,拉近學生與微觀世界的距離,向學生滲透:化學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比如:通過遠遠的聞到花香、糖放在水中溶解、藍墨水滴在水中擴散、向自行車的車胎打氣、熱脹冷縮各種常見的現象入手設計情境,帶領學生進入微觀世界。通過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學生再次體會到化學知識的應用性和價值,學會用化學的知識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化學服務于社會服務于生活的意義。
本文的亮點在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將化學知識的學習與實驗緊密結合、融為一體,使學生獲得化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學會研究微觀粒子的方法;突出與社會生活實際的聯系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為學生提供了他們比較熟悉的情境素材,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讓學生體驗到學有所用,激發起學生學習化學的欲望與興趣,使學生能解決一些生產生活中與化學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