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珊
摘 要: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現已進入全國脫貧攻堅工作的關鍵期和攻堅期。經過五年的建設與發展,凱里市的脫貧攻堅工作已進入決勝沖刺階段,這對加強我市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新時代 基層組織 建設 研究
中圖分類號:G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5-0-02
一、凱里市基本情況
加強凱里市基層黨組織建設,是加強黨對脫貧攻堅工作的領導,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執政能力和水平的必然要求。凱里市轄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1個鎮7街道,166個行政村,全市總人口592949人,其中農業人口316231人。全市共識別出國家標準貧困村81個,貧困人ロ16450戶62452人,貪困發生率19.74%。自上世紀中期以來,凱里市從實際出發,堅持以加強基層組織來推進扶貧開發,從思想上、組織上、措施上和機制上實現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脫貧攻堅工作的緊密結合,脫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也還有很多的貧困人口和貧困村,2014年減少貧困人ロ2653戶11495人;2015年減少貧困人口2351戶10348人;2016年減少貧困村4個,減少貧困人口1788戶7376人;2017年減少貧困村12個,減少貧困人口3280戶13042人。目前還剩65個貧困村,6378戶20191人未脫貧人口,貧困發生率下降至6.38%。2018年我市深度貧困村還有26個,點多面廣:三棵樹鎮有擺底村、板新村、大烏燒村、浪寨村、平豐村、小烏燒村;萬潮鎮有大山村、荷花村、老鴉山村、香爐山村、新莊村;龍場鎮有黃臘村、雷公村、沙子沖村;灣水鎮有甘田村、格鐘村、江口村、米薅村、王司公村、翁當村;開懷街道有棉席村、塘寨村;舟溪鎮有里禾村;凱棠鎮有白水村;下司鎮有翁港村、新華村。如此龐大的貧困人口基數和如此繁重的脫貧任務,直接考驗著凱里市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
二、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重要意義
1.加強凱里市基層黨組織建設,是加快我市脫貧攻堅,推動凱里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小康社會的現實需要
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直接關系著農村產業的發展、農村的穩定、貧困戶的增收,也關系著黨的事業的興旺發達和國家的長治久安,任何時候都不能松懈。解決貧困問題,必須把基層黨組織這個堡壘“筑牢”、把黨員干部這支隊伍“激活”。
2.加強凱里市基層黨組織建設,是破解我市基層黨建工作難題的具體體現
解決貧困問題,雖然當前有外力的大力助推,但外力也只是外因,外因不是推動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農村富不富,關鍵靠支部,選好一個人,帶富一個村。因而,解決貧困問題最終還得靠農村基層黨組織來具體組織和實施,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具體組織和實施才是推動脫貧攻堅工作順利開展和完成的根本原因。
3.加強凱里市基層黨組織建設,是提高我市群眾滿意度的重要措施
當前,解決貧困問題,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更加重視和落實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任務。農村基層黨組織必須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全面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加強監督、嚴格考核。必須嚴格按《黨章》辦事、按黨的制度和規定辦事,做到用制度管權、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讓組織滿意、讓群眾滿意。
三、凱里市基層黨組織建設存在的問題
基層黨組織建設和脫貧攻堅工作是相輔相成的,單純抓脫貧攻堅,而忽視基層黨組織建設,脫貧攻堅就攻不下;單純抓基層黨組織建設而脫離脫貧攻堅這個中心,基層黨組織建設又會成為“空中樓閣”。然而,當前我市基層黨組織建設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
1.部分深度貧困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弱化
有的支部班子不健全,黨建責任難落實;有的學習不正常,活動難開展,疏于對黨員的教育和管理,平時一盤散沙,關鍵時刻站不出來、頂不上去;有的缺乏戰斗力,不敢理直氣壯的與歪風邪氣作斗爭,造成個別地方正氣不暢,說話群眾不聽,做事群眾不信,基層黨組織失去了群眾基礎;有的忽視了黨委的領導和政府的指導,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發展思路不清晰,發展措施不實在,群眾對黨組織的依賴度下降。
2.黨員隊伍整體素質不夠高
基層黨員隊伍存在著總量不足、年齡老化、文化偏低、女性黨員過少等不容忽視的問題,從很大程度制約了村級黨組織職責的履行和功能的發揮,影響了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黨員隊伍老齡化嚴重,文化程度及低,尤其深度貧困村黨員以初中、小學文化為主體,部分黨員只能粗淺地掌握一些農業科技知識,有的甚至還是科盲。隨著有文化、有知識的農村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進城經商,無論是發展黨員還是選配村組干部,只能矮子里挑高個,村級組織面臨著后繼乏人的危機。
3.有的地方黨群干群關系緊張
有的貧困村的黨群干群關系相對不融洽、不和諧。有的能力弱、見事遲、行動緩,在各種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和社會矛盾面前束手無策、一籌莫展;有的宗旨意識不強,服務意識淡薄,看問題、辦事情的出發點不是以群眾利益為重,而是從個人或小團體利益出發,有利則干,無利則推,甚至以權謀私,違法亂紀。
4.貧困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
貧困人口大多數居住在邊遠地區、高寒山區、少數民族聚居村寨等,這些地區資源匱乏,基礎設施差,產業結構單一,勞動者素質低下,村集體經濟基本為零,基本無錢辦事,是脫貧攻堅的“硬骨頭”。多數農村黨員面臨創業無項目、就業少門路、發展缺資金、經營欠經驗等等難題。
5.基層基礎工作存在薄弱環節
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實現了全覆蓋,村組干部的崗位補貼大幅度提高,部分農村困難黨員享受到了定額生活補貼,但由于個別地方村組織活動場所建設標準不高、配套設施滯后,在建管用上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綜上所述,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是執政能力不適應。一些基層黨組織胸中無全局,前進無方向,形不成推進脫貧攻堅的清晰思路。部分黨員干部的觀念、知識、技能不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帶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能力不強,甚至宗旨意識缺乏,組織觀念淡化,認為講黨性、講奉獻是吃虧的事情,難以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二是服務功能不完善。當前,村級黨組織的角色正在由農村社會管理者向服務者轉變,而實現這種轉變的新機制尚未完善。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農民對基層黨組織的依賴程度逐步減弱,在社會關懷和利益協調中,更要拓寬服務領域、提高服務水平、抓實服務基礎。三是投入保障不到位。由于點多面廣,經費來源渠道單一,投入相對不足,村級干部報酬低、保障差、出路窄、隊伍不穩、后繼乏人的狀況未從根本上發生改變。四是工作機制不健全。雖然有制度,但缺乏針對性和操作性。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雖然取得了長足進展,但群眾參政議政的觀念仍然淡薄,個別地方在民主管理、村民自治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還處于比較低的層面。
四、新時代加強凱里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對策建議
鑒于上述問題,加強基層黨組織在推進脫貧攻堅中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必須做到。
1.強化基層黨組織自身建設
配齊配強基層黨支部班子,選派優秀干部到村擔任第一書記,選派優秀干部包村蹲點指導工作,把致富能力、退伍軍人、返鄉農民工等優秀人才充實到基層組織中來,提高班子成員自身素質,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脫貧攻堅中的領導作用。
2.強化深度貧困村黨組織隊伍的培養
充分利用市委黨校、流動黨校、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現代黨員遠程教育等平臺,加大對深度貧困村基層黨組織隊伍的教育與培養,通過業務指導、能力培養、黨性教育等教育培訓,提升深度貧困村黨員干部的思想意識和政治覺悟,不斷加強自身修養,以便凝聚力量抓發展。
3.不斷完善深度貧困村黨的組織制度建設
建立監督激勵制度,對做得好的基層黨組織進行表彰和激勵,對軟弱渙散、作用發揮不力的深度貧困村黨組織進行整頓和改選,形成制度約束力,規范基層黨員干部的工作方式和鞭策其服務好人民的。
4.夯實基礎設施,強化貧困村的基層保障
加大對貧困村的陣地建設,建設好村兩委的活動場所,辦公場所,配備基本的辦公設施,對于貧困村黨組織建設和脫貧攻堅工作要不吝投入,確保基層黨組織有錢辦事、辦好事。
5.強化產業發展,增強村集體經濟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保障,基層黨組織應該充分發揮好“領頭羊”的作用,根據本村實際,成立村級合作社,建立村集體經濟制度,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本村發展的產業,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發揮“黨建+”的作用,對接好產品銷售渠道,搞好利益聯結,讓貧困戶通過參加農業合作社、產業基地就業等形式增加收入,脫貧致富。
6.強化思想教育引領,增強村民發展的內生動力
通過村民大會、村民小組會議,文化下鄉、黨課下村、村廣播、村委宣傳欄、微信公眾號、手機、網絡等平臺,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讓群眾了解黨的政策方針,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讓群眾樹立“我要脫貧、我能脫貧”的信心和決心,強化基層黨組織對于村民的思想引導和輿論引導,讓群眾樹立“勞動致富、脫貧光榮”的榮譽觀,增強自身發展的內生動力。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孟小龍.筑牢組織體系建強三支隊伍—甘肅抓實農村基層黨建為精準扶貧脫貧添動力[N].中國組織人事報,2016.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工作的通知[R].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