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我國扶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推進,農村電商扶貧助力精準扶貧的格局已然形成。農村電商作為扶貧的重要載體,可促進農業產業興旺、農村基礎設施改善,為貧困群體賦能、增收節支,帶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應。電商扶貧要建立健全長效機制,行政推動和市場驅動相結合,尊重貧困群體的主體地位,打造產業脫貧、就業脫貧、培訓脫貧、創業脫貧、教育扶貧的立體脫貧體系,推動貧困群體自主、自立,可持續發展,實現脫貧致富。
[關鍵詞] 農村電商;電子商務;扶貧;電商扶貧
[中圖分類號] F0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9)03-0051-02
電商扶貧是將信息時代日益主流化的電子商務納入扶貧開發工作體系,創新扶貧開發方式和改進扶貧績效的理念和實踐[1]。隨著我國扶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深入推進,農村電商納入規劃,政策面持續加碼,農村電商的覆蓋面繼續快速擴大、平臺選擇更加多樣化和復雜化,農村電商助力精準扶貧的格局已然形成[2]。目前,電商扶貧進入攻堅克難階段,向著縱深、可持續發展方向推進。下面通過系統分析、總結電商助力扶貧的效應,提出電商扶貧長效機制構建的措施,以期對電商扶貧工作提供有意義的借鑒。
一、農村電商扶貧的效應分析
電商扶貧在促進貧困個體脫貧的同時會帶來一些正的外部效應。農村電商作為扶貧的一個重要載體,可助力鄉村振興,促進農業產業興旺、農村基礎設施改善和農民增收等,實現良好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
(一)農業產業興旺效應
農村電商要求現代農業生產主體具有互聯網思維,樹立以需求和消費者為導向的意識,調優、調高、調精農業產業。農村電商的大力發展有助于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推動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農業服務業轉型升級和融合發展,提升農業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大力發展農村電商,挖掘農業的生態價值、休閑價值、文化價值,加快發展鄉村旅游等現代特色產業,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產業集群,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大力發展農村電商有助于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以優質、安全、綠色為導向,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保障體系、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從源頭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大力發展農村電商,有助于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農業的適度規模化經營,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提升農業經營集約化、組織化、標準化、產業化、現代化水平[3]。總之,大力發展農村電商,有助于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經營體系的建立,形成產業融合、城鄉融合、產業興旺的新局面。
(二)農村基礎設施改善效應
農村電商的發展會從整體上促進農村商業基礎設施,尤其是交通物流、移動互聯、冷鏈物流等電商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信息化基礎薄弱、交通物流不暢、農副產品和特色商品上行困難是制約農村電商發展的一大因素。農村電商的發展一方面會推動政府加強對電商配套基礎設施,特別是冷鏈物流等與農副產品上行息息相關的特色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另一方面會倒逼電商企業基于獲取經濟利益和履行社會責任的考慮,將更多資金和資源投入到交通、冷鏈物流、倉儲設備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當中,促進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
(三)賦能效應
電商扶貧的核心效應是對農村電商參與主體的賦能。由于電子商務能消除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進而有效提高貧困地區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激發他們學習、掌握市場營銷與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積極性、主動性,倒逼電子商務參與主體不斷提升其應對農業風險、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增強其自主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4]。地方政府基于扶貧開發、電商企業基于企業經營發展的需要會組織多層次、全方位的電商技能培訓,通過培訓賦予貧困群體獲得信息和電子商務的應用能力,打破城鄉之間的信息壁壘,縮小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讓貧困地區優質“資源變現”(環境資源、產品資源、旅游資源),讓貧困群體享受電子商務發展的成果,通過電子商務新產業、新業態、新杠桿來撬動精準脫貧的硬骨頭,實現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5]。
(四)增收節支效應
貧困群體通過掌握信息技術,增強運用電子商務的能力,打破信息不對稱,拓寬農產品上行的渠道,通過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品牌化效應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的建立,幫助其樹立質量意識、品牌意識、營銷意識和競爭意識,推進小農戶和大市場的更有效銜接,更好地利用電子商務把產品銷往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實現優質優價,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5]。
農村電商的快速發展,打通了工業品下行的通道,拓展了農村物資的供應渠道,增加了商品的品類和選擇性,降低了生產、生活物資的價格,實現農民生產生活費用支出的節約和減少,同時也惠及到貧困群體。農村電商的飛速發展,一是降低貧困群體生產經營成本,貧困群體獲得生產資料的途徑更加多樣化、渠道更加多元化、服務價格更加合理化,生產經營成本更低;二是降低貧困群體生活資料購買成本——隨著物流、快遞行業基礎配套設施完善,尤其是直達鄉村的多級物流體系的構建以及村級代理點等模式的鋪開,貧困群體也可足不出戶購買到更多質優價廉的生活資料,從而有效降低生活支出[6]。
(五)其他經濟、社會效應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加快,二、三產業迅速發展,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提高收入水平,涌入城市,導致鄉村普遍出現老齡化、空心化的現象。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一方面會導致鄉村人口的年齡結構、性別結構出現嚴重失衡,留守在鄉村的大多數是老人、婦女、兒童,影響了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推進;另一方面會導致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突出,他們普遍學習興趣不足、學習成績較差,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且極易發生意外傷害事件[7]。這些現象若長期得不到妥善的解決,未來可能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農業農村發展的核心問題是人的問題。農村電商可為不同層次和素質的貧困群體提供多層次、全方位、有針對性的培訓和就業崗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實現農村剩余人口的就地安置,有助于其照顧家庭、關注兒童的教育問題,推動走出去的鄉村人才,帶著城市的經驗、能力和理念返回鄉村,結合鄉村的優勢資源進行創業,吸引城市人才深耕于農村、扎根于農村,從而促進鄉村人口的穩定和人口結構的優化,促進鄉村治理體系的完善,形成一批特色產業集群,推動新農村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實現鄉村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二、電商扶貧長效機制的構建
農村電商扶貧的根本問題是以電子商務為扶貧的手段與載體,助力精準有效地解決貧困群體的脫貧致富問題,電商扶貧必須“成規模、可持續、見實效”,以創新去構建基于市場的多方共贏、多主體參與的互動、長效機制[8]。電商扶貧長效機制的構建,需要發揮政府的支撐作用,創新電商扶貧模式,加強扶貧生態建設,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延伸電商產業鏈,推動產業、就業、創業扶貧和金融扶貧,創新電商扶貧機制,強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尊重貧困群體的主體地位。
(一)發揮政府的支撐作用
電商扶貧中政府的支撐作用主要體現在:一是加強農村電商配套基礎設施,尤其是農村物流冷鏈、倉儲設備、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推進農村電商服務中心、便民服務點的全覆蓋。二是加快農村電商服務體系的落地,積極培育農村電子商務主體,優化電商環境,促使電商進村入戶后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推動強有力的服務體系的建設。三是加大政府財政、稅收政策對電商扶貧的支持力度,發揮財政政策的綜合扶貧效應,增強財稅政策的引導作用,吸引更多產業資本和企業參與到電商扶貧中。四是加強電商扶貧生態系統的建設。加快構建現代農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促進城鄉一體化和一、二、三產業交叉深度融合,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延伸電商產業鏈。深化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產品的供給結構,培植優質農產品品牌,形成優質農產品品牌化效應,建立農產品安全質量追溯體系建設,提升消費者對農產品的信心。加強農村電商人才隊伍建設,提升農民對電商的認知水平,建立健全農村電商人才的培訓體系和自主培育機制,吸引一批電商人才返鄉創業。加大普惠金融對農村電商的支持力度,加強農村電商的信用體系建設,減少信息不對稱,發揮產業扶貧、金融扶貧和電商扶貧的協同效應。
(二)創新電商扶貧模式,強化市場的決定性作用
衡量電商扶貧成敗得失的標準可概括為“三個有利于”——是否有利于發展農村的生產力、提升農業的生產效率,是否有利于推動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是否有利于增加貧困群體的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增強貧困群體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隨著扶貧攻堅工作的推進,電商扶貧已進入縱深發展階段,電商扶貧必須以“三個有利于”為標準,以市場的決定性作用為基礎,創新電商扶貧模式,鞏固已有的扶貧成果,取得更大的扶貧成效。創新電商扶貧模式,必須基于市場機制才是長久、可持續之路。市場機制的核心是價格機制,是利益聯結機制。企業參與電商扶貧有基于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擔當,但歸根結底是受商業利潤的驅使。農業龍頭企業因參與到農產品的深加工、生產、包裝和營銷推廣的全過程而獲得合理的利潤,才會驅動企業積極打造優質品牌,推動農業的集約化、規模化、組織化和標準化生產過程。電商平臺通過建設更多的便民服務點和電子商務服務站,加強物流冷鏈和倉儲設備的投資、建設,提高企業服務貧困地區的覆蓋面,提升企業的影響力和社會美譽度,最終也將轉化為企業的利潤。電商扶貧的關鍵一環是通過市場化的方式,讓小農戶和現代大市場有效接軌,把傳統的農民變成市場化的主體。貧困群體只有能夠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培訓機會和創業機會,實現增收節支,才會積極參與其中。城市居民因農村電商的發展有機會購買到更優質、安全、有質量保障的農產品,銀行等金融機構因能夠以較低的成本為農村電商提供普惠性金融服務并獲取一定的商業利潤,才會有參與電商扶貧的長期根本動力。總之,電商扶貧需要構建市場參與主體的利益連接機制,使得電商扶貧的市場參與主體都能獲得合理的利益,從而形成合力,促進貧困主體精準脫貧,邁向溫飽、小康、富裕。
(三)尊重貧困群體的主體地位
“貧困群體”,是指以精準扶貧建檔立卡工作為基礎的貧困人口、貧困村、貧困縣,尊重貧困群體的主體地位是建立電商扶貧長效機制的核心。第一,尊重貧困群體的主體地位,最緊要的是要讓貧困群體有獲得感,因為貧困群體的獲得感,是電商扶貧、電商脫貧發展變化的內因;貧困群體的獲得感,是電商村規模化發展的根本動因;貧困群體的獲得感,是推動電商扶貧、電商脫貧發展與前進的不竭動力;讓貧困群體有獲得感,是開展電商扶貧的努力目標和關鍵落腳點[8]。第二,尊重貧困群體的主體地位,要求電商扶貧與扶志相結合,調動貧困群體脫貧致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貧困群體樹立自強、自信、自主、自立的主體意識,發揚自力更生精神,激發改變貧困面貌的干勁和決心,最大限度地釋放貧困群體的創造力,靠努力改變自身的命運[9]。第三,尊重貧困群體的主體地位,電商扶貧要與扶智、賦能相結合,人才先行。電商扶貧要注重更新貧困群體的觀念和對農村電商的認知,通過全方位、多層次、形式多樣的參觀交流和培訓學習,幫助其轉變思維、更新觀念、開闊視野,樹立網絡經濟思維和理念,增強應用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技能的能力,為貧困群體賦能,實現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本質轉變。歸根究底,電商扶貧要培育和造就一批愿意扎根農村、深耕農村的,具有創業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新型職業農民,在本職崗位上舍身忘我、匠心獨運、追求極致、改革創新,通過不斷地解決問題或創造解決問題的方法而為國家、社會創造財富,促進社會發展進步,從根本上推動農村電商扶貧向著自主、可持續的方向發展[10]。
三、結束語
農村電商扶貧立足當地資源,帶動農村產業興旺,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完善,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賦能農村貧困群體、激發貧困群體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拉動就業、創業,帶來電商扶貧的外溢效應,實現農民增收節支、就地脫貧,助力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農民的長期可持續發展。電商扶貧要按照“三個有利于”的標準,結合貧困群體的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創新扶貧模式,建立健全電商扶貧的長效機制。構建電商扶貧的長效機制需要政府這只“有形的手”和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同時發力,發揮政府的支撐、引導和服務作用,進一步加大財稅、金融政策對電商扶貧的支持力度,堅持行政推動與市場驅動相結合,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尊重貧困群體的主體地位,激發貧困群體的創造力和自力更生的精神,調動社會各方資源積極參與到電商扶貧工作當中來,形成合力,打造產業脫貧、就業脫貧、培訓脫貧、創業脫貧、教育扶貧的立體脫貧體系,實現貧困群體脫貧致富,共享改革開放發展的成果,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參考文獻]
[1]汪向東,王昕天.電子商務與信息扶貧:互聯網時代扶貧工作的新特點[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5(4):98-104.
[2]汪向東.農村電商新進展[J].農業網絡信息,2017(3):18-21.
[3]李武鋒.著力構建現代農業“三大體系”[N].河南日報農村版,2017-11-15(3).
[4]馬改艷.電商助力農村扶貧:機制、瓶頸及應對.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8,12(3):53-57.
[5]李建華.電商扶貧四大作用:賦能、創業、增收和倒逼[EB/OL].https://www.iyiou.com/p/61641,2017-12-07.
[6]陳曉琴,王釗.“互聯網+”背景下農村電商扶貧實施路徑探討[J].理論導刊,2017(5):94-96.
[7]姜德波,彭程.城市化進程中的鄉村衰落現象:成因及治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視角的分析[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18,15(1):16-24.
[8]汪向東.電商扶貧的長效機制與貧困主體的獲得感——兼論電商扶貧的“PPPS模型”[J].農業網絡信息,2017(9):10-15.
[9]李傳兵.精準扶貧生動詮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N].光明日報,2018-08-10(6).
[10]潘鵬,劉蓮花.工匠精神培育的現實意義與協同培育機制構建[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4-7.
[責任編輯: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