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紫凝 徐彥偉
摘要:中國古代政治哲學,重視“君”“親”“師”的現實功用,為政者,既是“作之君”,領導于民,也是“作之師”,教化于民,同時也承擔“作之親”的責任,養育于民。以“作之親”的人倫道德恢復人本價值的基本人生觀,進而實現由道德倫理推動政治倫理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作之君 作之親 作之師 完善人格 修身立命 管理
中圖分類號:D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7-0239-02
中國文化推崇圣人治世,其原因在于,圣人重視修身立命和自我人格的完善。在這基礎上,人們接受圣賢教育,重視心性德行的修養,而儒家特別提出“天地君親師”的觀念,以此衍生中國深廣的傳統文化和文明,“天地者,生之本也。”天地是一切萬物的本源。“君者”不僅代表國家的管理者,也是賢善人格的象征。在中國文化認知上,把領導國家社會的稱為“君道”;把輔助國家社會管理的歸為“臣道”;而居于兩者之間以傳承民族文化為基業的,則被我們尊崇為“師道”;以“大家長”的身份培養和幫助子女,以“孝親”為己任,贍養親人,擴而充之,人與人之間,具足平等心,稱之為“作之親”和“事親”之道。
一、在管理中如何“作之君”
我國封建時期,文化基礎建立在宗族觀念上。在行政管理層面,國家將土地、人口等生存資源分封給宗親管理,國家機構的行政開支依靠分封的諸侯國繳納賦稅。士、農、工、商各司其職。此時,社會的管理方法上主要采用“禮制”和“樂制”。《禮記·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又說:“夫禮者所以定親疏,絕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樂”的規范與“禮”的內容相配合。這一階段的管理方式,注重人的生命觀、價值觀,根本在于注重人的道德和人格修養。“禮”和“樂”的精神內涵是規范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的。按照這種精神去生活,人人各安其職,國家社會必然安定太平。反之,如果人們逾越了這種傳統管理規范,勢必造成動亂。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而帶來的諸侯爭霸割據就是這一問題的真實表現,忽視了“作之君”的道德精神內涵。漢唐時期,由于民族長期處于動蕩環境,經濟凋敝,百業待興。“作之君”的首要任務是恢復國家元氣。這一階段較為顯著的管理方式依然是完善人格修養。漢朝的特色是“舉孝廉”。也可以說是用“孝”“廉”的精神管理社會,進一步引導人性向良善的方向發展,并最終可以實現自我管理的人格標準。在現實管理中,將“作之君”的德行和責任融入管理實踐,以居仁由義之心引導人們將看待問題的視角從“對立”轉向“平等”,以“一元之心”來看待和處理問題,用“禮”和“信”來獲得信任和尊重,領導者首先以“內觀”之心反觀自己,將善政與善教相結合,人們都看自己的心,而非外求,以道德和智慧的善巧和方法來管理和教化,人們沉默的內心會變得可接受和柔軟,降低顯性和隱形的矛盾問題,達到“零沖突”的管理氛圍。所以“作之君”是在“仁”的基礎上進行管理,在個人層面上“仁者”修身自立,在社會層面“仁者”以德性立他,在國家層面上“仁者”以“仁政”立國。
二、在管理中如何“作之師”
《論語》中以“三人行,必有我師”表達了孔子對“師者”的敬畏之情。唐朝學者韓愈在《師說》中論述道:“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西方學者葛拉西安說與可師者為友。《史記·禮書》載文:“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可見“師者”在人類社會中發揮著巨大的教育作用和積極的管理作用。我們應遵循圣賢之教。從上古三代來看,在禪讓制政體下,堯培養了舜、舜又培養了大禹,天子起于庶民。國家是天下人的,也需要天下人參與和管理。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有管理者所具備的各項品質。為了達到理想的國家管理者的品格,堯、舜、禹這三代圣君,都經歷過長年累月的社會歷練,而最終得到人民的推舉而成為國家管理者。管理關系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同時也是人事關系的綜合。小到家庭、大到國家,管理者的作用在實際生活的運用上一直都在發揮著應有的價值。傳統的定義上,君臣關系、父子關系、夫妻關系乃至家庭與家庭之間的家族關系,都滲透著“師道”的精神。在管理層面上,“作之師”通過教育來實現管理的目的。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傳播知識。知識增長在一方面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另一方面也在破壞我們的生存基礎。例如石化燃料的使用,導致了大氣污染,環境惡化;現代化工具的發明運用,也在加速生態的失衡;基因技術的濫用導致生育問題。從對傳統文化認知的觀念來看,科學技術的進步在某種程度上是思想文明的退步。在中國傳統文化認知上,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人性,回歸到教育的根本,以培養恢復人的人性本然和完善人的人格修養為基業,所以“師者”作之以何?首先,社會公眾意志和國家導向要繼承文化傳統,重視傳統的應世價值。其次,加大教育投入,開放學術研究。教育是國之大計。國家有良好的教育體系才能造福全民族。第三, 繼續改革開放,創建民主體制。改革開放、民主建設和文化建設,這是中國與世界接軌,改變現有國情的必經之路。第四,將領導者視為師者,從根本上改善人們的道德素養,通過“作之師”的教育使人們具有開闊的眼界和系統的傳統知識積累,從管理層到基層注重心性德行的培養,將傳統思想智慧與當代管理方式相結合來促使社會秩序規范有序,采用傳統師道精神去培養人的內在心性,以修身之學來完善人格,這應該是管理之道的最高精神追求。所以時代的發展需要具有師道精神和民族責任感的人來擔負起國家振興和人民的福祉。
三、在當代管理中如何“作之親”
“作之親”是人家庭中需履行的基本義務,是維系社會關系的根本需要。人的生存空間主要在家庭和社會。家庭觀念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西方強調“愛”,并依照宗教“愛”的精神創建社會行為規范。愛是西方主流社會所倡導的社會價值觀,是維系家庭關系的主要方法。例如在美國文化中,父母照顧未成年子女被認為是愛的表現,尊重子女的隱私也是愛的表現。“愛”的價值觀,從信仰到日常行為一以貫之,而這種西方“作之親”的觀念和方式也在困擾著美國社會。因為子女一旦結婚,就需要離開父母獨立生活。這樣自然造成溝通減少和關懷的降低,產生家庭的分離問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孝悌”的觀念一直在持續作用。“作之親”的表現形式是孝道。“作之親”在家庭生活中主要有兩個方面的管理作用。其一是實踐孝道,其二是養生送死。孝悌能夠很好地維系子女與父母之間的親情關系。孝是對父母的敬愛和侍奉,悌是兄弟姐妹友愛之情。儒家思想歷來重視孝悌的觀念,并認為“孝悌”是修身齊家的主要表現。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是愛的付出,兒女孝養父母是養生以孝之道。所以事親是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最好方式。依照傳統的說法,為人子女應該具備“知時”“知醫”“知地理”的修養。另外,中國文化對“生死”問題看得很大。認為生死是人生大事。孟子認為:“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為人子女不能對生身父母服喪三年,以反報父母三年懷抱之恩,是不孝的,“作之親”完成這兩個方面的修養,家庭倫理規范才能夠建立。有了家庭規范的人倫之道,社會國家的治理才會井然有序。“作之親”在社會層面的延續,最重要的體現是人們的惻隱之心。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古代,“養老”一詞的內涵是代表農業經濟社會的穩固,“善養老”則代表社會經濟的富澤和安定,如果全社會遵守和敬畏傳統的人倫觀,當看到其他的老人、小孩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能以惻隱之心的立場出發,給予幫助,使老弱婦孺都有所依,“作之親”的精神將以善德之心傳播到更廣泛的人群。
參考文獻:
[1]萬麗華,藍旭.孟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
[3]顧劍.管理倫理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張蕊